中国建筑向何处去?——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

   日期:2019-03-15     浏览:222    

         

现在不少建筑师受商业化影响,为了生存,只能在商业大潮中随大流,不去想也不愿说。整个社会,价值观是混乱的,话语权也不在建筑师手里。

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投身五十多年,主持重要项目六十余项,程泰宁曾把建筑称作自己“一生的邀请”。

现在,这位7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正邀请自己加入一场攸关中国建筑未来的长考中。

当下的中国正在快速城镇化,它带来了每年27亿平方米——将近世界一半的建筑规模。但程泰宁感到焦心似焚。作为此次国际高端论坛执行主席,他几乎是 一手推动了这次中国建筑学史上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精英聚会。“我们试图往这个方面走,把问题是什么讲清楚,该怎么做,也尽我们的可能把这个讲清楚。”

南方周末:你主持“中国当代建筑现状与未来”课题,觉得中国目前建筑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程泰宁: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这是当前制约我们最重要的问题,非常紧迫。

当下中国,“千城一面”和建筑文化特色缺失已受到国内外普遍质疑。著名作家龙应台几次著文批判“千城一面”;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也说过类似的 话,虽然我并不欣赏这种口气。他说,中国“建筑的记号作用正在消失”,“中国建筑师亟需考虑,否则建筑就会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品,甚至是垃圾”。

我们看到高层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城市建设“不能‘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特别指出“要吸取国外优秀有益经验,但不能成为国外城市建设设计师的试验场”。

南方周末:这是业界的普遍观点吗?是否有人觉得中国建筑现状尚好?

程泰宁:对于中国建筑存在什么问题,到底有多严重,肯定存在不同看法。但这种看法在建筑界内部也很少交流,更不用说在公开的场合讨论。

这正是我们做这个课题、举办这次论坛最主要的原因。

南方周末:建筑界不愿意谈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

程泰宁:现在不少建筑师受商业化影响,为了生存,只能在商业大潮中随大流,不去想也不愿说。不愿说,跟现在整个社会风气缺乏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整个社会,价值观是混乱的,话语权也不在建筑师手里。

这次我做课题,也有人说,“你别说,说了也白说”。但我想白说也得说。组织这次论坛,正是提供这样一次畅所欲言的机会。

南方周末: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曾尝试过几次民族化的道路,这对现在有何影响?

程泰宁:中国建筑有过三次推“民族化”的过程。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由国民政府推动,但到1937年抗战爆发就基本结束了。上世纪50年代初是 第二次高潮,当时叫“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但1955年提出反浪费,加上苏联的赫鲁晓夫批判建筑的复古主义,也基本停止了。第三次是80年代,北京 提“夺回古都风貌”,形式上就是“大屋顶、小亭子”。但那时,社会环境已逐渐开放,大家就比较冷静,反响并不大。

经过这些过程,大家开始反思。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家开始讨论“地域建筑现代化”和“现代建筑地域化”的问题,那之后就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突然加大,西方建筑文化一下子涌入,大家思想准备不足、有点措手不及。大家开始是学香港,后来是西方。在这种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整个90年代同质化的现象表现得比较突出。最典型的就是,地不分南北东西,到处都搞玻璃幕墙。

经过这些反复,到新世纪就开始回归到多元化思考。特别是第四代、第五代建筑师的出场,他们大多有海归背景,对西方比较了解,确实有些人直接引进西方的东西,但也有人经过反思,反而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多的思考。

所以我们说,现在虽然问题很大,但从研究和讨论的环境来看,却是最好的时候。这种多元化探索、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特别需要的,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南方周末:你说中国建筑处于“跨文化对话失语”状态,主要表现是什么?业界对此有无反思?

程泰宁:我们在北上广的核心区调查,就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建筑是外国建筑师的作品。这能充分说明问题。

中国建筑师被边缘化的情况很严重。国外建筑师可以不招标,国内建筑师要招标,或者是国内招标完了以后,国外建筑师可以单独参加。即使中国建筑师做得再好、被认可,考虑到国外建筑师名气的品牌效应,往往也遭弃用。有些重大工程可以直接委托国外建筑师,而国内建筑师招投标就一定要采用跟国外设计所绑在一 起的“联合体”形式,这是典型的排挤、歧视。

在某地的一次国际招标,表面看只有10万元的保底费,但实际上国内的“联合体”单位要先付给国外大牌建筑师200万,如果中标还好,不中标,国内单位就要风险自负。

我觉得,中国的事情主要还是要由中国人来做,对于中国建筑师一是要给空间,二是要相信中国建筑师一定能把事情办好。这个问题,我和法国建筑师安德鲁在一次对话中谈过,他也觉得国内外建筑师已经基本上处于平等对话的状态了,但是我们有的领导反而看不到这一点,其实迷信洋人,贬低自己,这种心态和做法, 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南方周末:你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体系应该是怎样?

程泰宁:我们讲中国特色一定要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去思考,我们提“中国特色”,不是从狭隘的民粹主义出发,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中国建筑不能老 跟着别人走,我们要创造符合建筑基本原理,又能为世界所了解、所共享的建筑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取得话语权。

南方周末:中国建筑问题看起来很大程度是体制带来的,对改进这方面有何具体办法?

程泰宁:权钱决策机制如果不解决,中国建筑不会有根本好转。但怎么解决?我始终有一个观点,还是要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从具体的制度一点点突破,比如一把手决策机制、招投标制度的透明、建筑师法等,积小胜为大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建筑创作环境就能改善,我们自己的建筑创作核心价值就会逐步形成。

这次我们就是要好好总结大家反映比较多的制度问题,然后我们几个院士用院士建议书的方式,向上反映。把问题、危害性讲清楚,而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相信能有所改善。

 
下一篇:

转发《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会联盟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的通知(1号)》

上一篇:

情托彩虹牵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