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专委在汉举办“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与规范修订”专场报告

   日期:2009-04-22     浏览:160    
    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4月21日邀请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亚勇研究员来汉,为学会会员作“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与规范修订”专场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湖北省土木工程学会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中南建筑设计院共同组织了报告会的工作,并由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李霆全程主持报告会。王亚勇长期从事工程抗震研究,担任国家抗震设计规范主编,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汶川地震后,他受国务院和建设部指派,九次深入震区调查研究,收集了非常宝贵和丰富的第一手震害资料,进行深入的分类研究,指导地震灾区房屋鉴定和加固,主持了规范的及时修订工作。在本次报告会上,他从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规范修订概况; 二、地震概况; 三、地质灾害与道路桥梁震害; 四、抗震概念设计; 五、抗震构造措施; 六、设备和非结构破坏; 七、大跨度空间结构破坏; 八、抗震鉴定和加固; 九、长周期地面运动效应。
    王亚勇重点讲述了08抗震规范修订的依据和修订的主要条文,提醒结构工程师在今后设计当中应该重点注意部分省市设防烈度的调整,保证设计符合新规范要求。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这充分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所贯彻的房屋建筑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本次规范修订共涉及31条,包括灾区设防烈度的调整(今后全国范围内不再有设防烈度6度以下的区域)、14条强制性条文(包括7条新增强制条款)、2条材料性能规定以及其它12条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坡地、单层框架、土木石构造措施、楼梯参与计算等内容。
    从大量的震害实例出发,王亚勇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产生破坏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从理论角度加以阐明,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汶川地震当中发生了大量的“强梁弱柱”破坏,这与“强柱弱梁”设计原理严重不符,暴露出通常采用的现行设计、计算方法存在不足。他呼吁工程师在今后的设计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地震中很多底层框架的砌体建筑发生薄弱层破坏,倒塌的楼层变成了上部结构的隔震层。他建议今后设计时要考虑在底层框架中设置适当数量的抗震墙,以避免这种脆性破坏的发生。鉴于楼梯间的破坏是汶川地震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他强调要将楼梯间、电梯间设计成整座建筑中最坚固的“安全岛” ,保证地震时人群的逃生通道。他认为应多道防线提高结构冗余度,介绍了剪力墙结构中几种损坏较轻的高连梁的做法,提醒注意框架结构中单跨框架的使用规定(高层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层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他展示了一处在地震中由于彼此之间碰撞造成房屋连续倒塌的现象,说明对抗震缝的合理设置有待进一步研究调整。
    预制装配式楼盖在此次地震中出现大量塌落现象,规范修订时专家对是否允许继续使用预制装配式楼盖存在较大争议。王亚勇认为在部分偏远地区要一刀切地禁止使用预制楼板是不现实的,应该采取合理、可靠的拉结构造措施来提高预制楼板在地震下的整体作用。他在震区平武县调查时,看到2栋紧邻的建筑,西边的4层框架医院,已经破坏,而东面屋盖尚未全部完成的4层砌体结构,采用预制板楼盖,底层是商店,同样7度设防,地震作用达到10度,因为设计的圈梁、构造柱布置得极好,他在现场看了一个小时,墙上一条缝都没有。他认为“这是一只抓住老鼠的好猫”,值得大家引为震害对比的范例.
    王亚勇指出建造在地质断裂带上的建筑是不安全的,应该严格控制建筑场地远离断裂带,确保达到规范的要求。因此结构设计者应重视要求场地安全性评价文件明确提供断裂带、危险地段的具体位置,使建筑物避开危险场地,这将有效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减少人员伤亡。
    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非常重视这场报告会,会前作了较好的宣传推介和联系通知。来自本市建筑结构领域的知名老专家、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及有关会员单位的结构设计师也到会听讲,中南建筑设计院一线结构设计师们更是踊跃到会,连建筑师都赶来参加这次绝好学习机会。近4个小时里报告内容丰富,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两侧走道和后面都站满了人,本次学术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下一篇:

第一届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专家委员会换届会议顺利召开

上一篇:

记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十周年庆典暨第八届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