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岩土工程勘察施工图审查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日期:2019-03-15     浏览:127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1、“取土试样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此条虽然有一些争议,但作为国家规范的严肃性及对勘察工作量的控制,应严格执行。实际工作中,对于基岩较浅且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场地可以除外;在地层起伏较大时增加的判别层面变化的鉴别孔,以及专为基坑工程等布设在拟建物边线以外的勘探孔也可不在此列。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2、“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对主要持力层的理解有不同看法,个人趋向于认为“天然地基的主要压缩层、桩基的持力层以及层位较厚的桩侧土层”较为合适。另外原状土样和原位测试满足一项即可。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3、“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7pt; mso-char-indent-count: 2.05">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评价应有针对性。山区、丘陵场区,边坡、沟谷等对工程的影响应进行具体阐述。可溶岩分布区,应明确可能岩溶对场区稳定的影响。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应有明确结论。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55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4、勘探孔深度不足的问题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1)天然地基的勘探孔深度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土的主要受力层或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按GB50021 nth="12" Day="3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4.1.18及JGJ72 4.1.4执行。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2)桩基的勘探孔深度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对端承桩,桩端持力层为可压缩层(包括全风化、强风化层)时,一般性钻孔孔深至桩底下3~5m或3~5d,控制性孔孔深5~10m或6~10d,以桩底控制。持力层为分布稳定的中微风化时,一般性钻孔至岩面下1~3d,控制性孔至岩面下3~5d,以岩面控制,Ⅲ级以上的基岩可适当放宽。但对于多韵律层状强中微风化互现,或有破碎带夹层的情况,应应以桩底为控制,并保证进入桩底下持力层一定厚度。武汉地区的志留系粘土岩,多数属此种情况。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对摩擦桩,桩底地层为可压缩地层时,孔深应至桩底下不小于3m;桩底地层为稳定基岩时,孔深应进入预计持力层面。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3)“需设置抗浮桩和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要求”。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由于现在地下建筑越来越多,勘察工作量布置时应落实抗浮设计的要求(有明确的设计委托或方案)。若采用抗拔桩,其勘探孔深的要求可按摩擦桩相关要求进行。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对于以上情况,应在工作量布置时重点考虑,尽量避免出现孔深不足。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55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5、地震效应评价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1)“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确定”。场区抗震设防烈度划分应正确,不得人为改变。实际工作中发现少量小于6度的场区定为6度。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2)现场波速测试孔数量,省标与部标不尽相同,省标要求稍松,省标在修订中,至少应满足现行省标要求。另应强调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的多层建筑场地应进行现场实测。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3)对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的拟建物,应明确是否属液化沉陷敏感的建筑(有明确的设计委托书)。若需判定液化,应按GB50021 nth="12" Day="3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5.7.85.7.10有关规定执行。特别注意“对判别液化而布置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

normal style="MARGIN: 0cm -7.65pt 0pt 0.05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ra-margin-top: 0cm; mso-para-margin-right: -.73gd; mso-para-margin-bottom: .0001pt; mso-para-margin-left: .05pt">4)地震效应评价应以建成后的地震环境为依据,因此对于有较大填、挖方的场地应以设计地坪面为起算依据。抗震场地地段及场地类别中的“场地”,为小区、工厂或1km2左右的区域。场区地层变化较大时,应以最不利条件判定或可定为Ⅰ~Ⅱ、Ⅱ~Ⅲ类等,αg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内插。从规范理解来看,场地抗震地段宜粗,场地类别可细分划区。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8.1pt; TEXT-INDENT: -0.05pt; mso-para-margin-left: 2.67gd">6、地下水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8.05pt; mso-para-margin-left: 2.67gd">1)“对地下室防水和抗浮进行评价”。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地下结构抗浮分为整体抗浮及地下结构(地下室地板及侧墙)局部抗浮。因此,只要存在地下结构,除明确不存在地下水浮力时,均应提供抗浮水位。由于我省处于南方湿润气候,抗浮水位应注意雨季上层滞水对地下结构的抗浮影响。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控制,且已有资料不能满足时,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实际工作中,不能提供地下水控制所需参数时,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察。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8.05pt; mso-para-margin-left: 2.67gd">3)“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混凝土结构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上、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分别取土样和水样作腐蚀性测试。在实际工作中,地下水位不可能长期达到地面,除去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且无上层滞水时,可不考虑地下水的腐蚀性,土的腐蚀性均应考虑。可根据周边环境结合地区经验判定,但应有明确结论。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对于水、土样试验结果及其代表性应综合分析。从区域地质环境看,除少数特殊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下水、土对建筑材料均呈微腐蚀性。试样若显示有腐蚀性,应分析是原始地质环境、人类活动污染源或是试样被污染无代表性。因此,应重点调查人类活动污染源及保证试样的代表性。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8.1pt; TEXT-INDENT: -0.05pt; mso-para-margin-left: 2.67gd">7、高层建筑天然地基评价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JGJ72 nth="12" Day="3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8.2.1条对评级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应该说要求比较高,且为“强条”。由于勘察工作相对于基础形式的确定属前置性工作,建筑物荷载、基础尺寸、埋深等不确定或无法收集到,要求准确的计算分析存在一定困难,但不按8.2.4、8.2.6、8.2.7、8.2.9条进行具体计算分析,又无法满足8.2.1条的要求。特别是承载力与荷载要求较近时,仅定性说明而不进行计算分析,结论难度较大。从岩土工程体制的发展来说,应作为必要内容,但我国现行的设计体制决定了结构工程师具有设计和决定权,岩土工程师实际操作有难度。由于假设条件与实际有出入,即使进行计算分析,其结论也仅供参考。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对比《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nth="12" Day="3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4.5.7条,作为天然地基评价内容两者是有一定出入的。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8.1pt; TEXT-INDENT: -0.05pt; mso-para-margin-left: 2.67gd">8、地基均匀性评价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ra-margin-left: -2.66gd">        关于地基均匀性评价,现在较多岩土工程报告表现为针对性不强,评价内容各式各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关于地基均匀性概念界定不清晰,加之每个人对规范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从规范条文的原义,可以看出主要是贯彻“变形控制”的设计原则,其内容应是定性的地基变形分析。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5pt; mso-char-indent-count: 2.5">对于天然地基主要定性评价基础下持力层的层位及厚度变化对地基变形的影响,概念较清晰,JGJ72 nth="12" Day="3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8.2.4对其评价做了较详细的规定,可以参照执行。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5pt; mso-char-indent-count: 2.5">针对具体桩基方案,可根据桩端以下持力层的层位及厚度变化对桩基变形进行评价。实际工作中,由于桩基的变形因素较为复杂且可通过桩径、桩长等调节变形;另桩基的均匀性定义不尽确切,可对桩端持力层的分布稳定性(是否有夹层、层面变化等)、桩周土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对桩的设置(桩径、桩长)进行合理建议。不能因为桩基持力层层面有一定起伏,就定为不均匀地基,似与变形分析不相对应。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5pt; mso-char-indent-count: 2.5">采用不同桩长或不同基础埋深的连体建筑,基础下持力层及其厚度明显不同,为不均匀地基,由于其荷载也多不尽相同,存在差异沉降,勘察报告宜予以明示,以提示设计单位重视变形分析。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5pt; mso-char-indent-count: 2.5">依上述分析,地基均匀性评价应针对具体的基础形式,是基础形式建议的一部分,且主要针对天然地基。现较多岩土工程报告,均匀性评价针对的是主要土层(或持力层)的分布,个人认为,这也是必要的,是地基均匀性评的基础资料,但结论只是土层(或持力层)的均匀性,而不是地基的均匀性。另外,地基均匀性评价应强调其评价内容,而不是无针对性的结论。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8.1pt; TEXT-INDENT: -0.05pt; mso-para-margin-left: 2.67gd">9、应加强岩土工程报告编写的规范性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现行勘察规范强制性条文中存在较多的勘察文件编制方面的内容,主要见于GB50021 nth="12" Day="3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14.3.3nth="12" Day="3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4.1.114.9.1各条款。例如:“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规范”,“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布置”;“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荷载、…… “当采用基岩作为桩的持力层时,应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等等。内容非常具体,如果报告内容格式不规范,往往会有遗漏。另外由于一些其他原因,也存在有些资料未能收集到的情况。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岩土工程评价方面的内容,除前述章节提到的以外,如:“地基的稳定性”、“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的危害”、“成桩可行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等。以上评价内容也应予以重视。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1.5"> 以上情况在审查中虽可能不会直接列入强条范围,但是明显属于执行“强条”不到位。因此,应加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的规范性。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8.1pt; TEXT-INDENT: -0.05pt; mso-para-margin-left: 2.67gd">10、关于勘察等级划分的一些问题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ra-margin-left: -2.66gd">        勘察等级的划分,GB50021与JGJ72(GB50007)不相同。相对来说,GB50021规定较为定性一些,JGJ72规定较具体。讨论勘察等级划分的原因是其与勘察单位的资质业务范围相关,以上一些矛盾,可能造成一些单位超资质的问题。例如:“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为乙级勘察,在南方地区会导致丙级勘察单位业务范围较窄。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可定位丙级勘察。但丙级勘察资质范围规定为看着设防烈度7度及以下地区,无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场地。两者相矛盾。按JGJ72规定有外扩地下室及裙楼的高层建筑(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为一体)大部分应定位甲级勘察,乙级勘察单位不能承揽此类业务。这些问题只有行政部门予以解释,并建议规范编制单位应注意这些问题,在勘察等级划分时,应着重考虑与资质业务范围统一。实际工作中,乙级、丙级勘察单位在勘察等级划分中,可采用定性为主的GB50021进行划分,划分为高出自身资质等级的勘察,又进行勘察工作,则为明知故犯,似为不妥。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ra-margin-left: -2.66gd">        岩土工程专业涉及的“强条”有较多的支持条款,由于每个人对条文的不同理解,对于是否属于“强条”方面的问题会有不同意见。总的来说,应以工程应用为前提,以对工程是否有安全隐患为重要依据。对一些规范规定有矛盾和不一致的情况,也希望能引起规范规定编制制度部门的注意,在修编等过程中予以解决。以上意见仅供同行在执行理解“强条”及规范时予以参考。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ra-margin-left: -2.66gd"> 

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0.05pt; TEXT-INDENT: 224pt; mso-char-indent-count: 16.0">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下一篇:

转发《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会联盟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的通知(1号)》

上一篇:

王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