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良 皋

   日期:2019-03-15     浏览:404    

                                

  出生于1923年的张良皋,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出生于汉阳的一个教师世家。近百年的风云岁月,张良皋就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位令世人尊重的二战老兵,但在学界也颇有建树,是著名的建筑大师,著名建筑教育家,也是一位红学家。他还是诗人、古人类历史学家。

60岁退休后从教32年成大师

在华中科技太学,在武汉高校,甚至是在中国高校中,作为一位高校教授,张良皋都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位受世人尊重的二战老兵,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建筑大师,他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红学家。他还是一位提出“石破天惊”新观点的古人类历史学家。

    “老兵”张良皋 

在张良皋家中,有一枚珍贵的勋章,那是他非常看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

时间回到70年前。

1944年初,二战正酣,然而中缅印战场上,中国军队中翻译人员奇缺。国民政府发布命令,从在渝的几所著名大学中征召应届毕业生充当译员。中央大学建筑系二年级学生张良皋本不在应征之列,但他毅然投笔从戎。

    在重庆译员班的毕业典礼上,张良皋被蒋介石错点名成“张良举”。时年21岁的张良皋立刻大纠纠正:“报告!我叫张良皋!”这一嗓子将大队长惊吓出一身冷汗,也让蒋介石好不尴尬。

    张良皋被派遣到昆明。分配在炮兵训练所战炮连。后来,他回忆道,“原在意大利战场上的美军和装备,几乎全部移调到中国。训练所的场地上,数以千计的大炮、卡车……连驮运75毫米山炮的骡子。也风尘仆仆从欧洲赶到亚洲来参战。”

    几年前。张良皋应邀去美国讲学。中途他去加拿大看望老朋友,需要重新申请签证才能进人美国。他花了一天时间写申请,其中他发现表格里有一栏,要求填写是否会使用武器,幽默的他就在备注一栏写上:“会放炮。我曾是地战翻译官。”美方签证官微微一笑。几天后签证很快就办下来。原来对方对二战老兵非常尊重。张良皋一生也以是老兵为傲。

   “大匠”张良皋

抗战胜利后,张良皋回到学校,1947年毕业。上世纪50年代进入武汉建筑设计院担任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了解放公园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留下一批具有价值的城市建筑。

他设计的汉阳钢厂转炉车间厂房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最大跨度的特大型厂房,目前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张良皋长子张甘告诉记者,父亲生前较为得意的建筑作品是汉口新华电影院。这个地方有点“斜”,要彻底平整必须拆除周边建筑。为不破坏街区风貌,他巧妙克服难题,整座建筑虽然建在“斜”地上,但外人一点也看不出。

张良皋曾对弟子说,湖北学者要想超过清华、北大,在世界有影响力,就要在一个地方深耕下去。他一生深耕的地方,是鄂西。

他率先开展鄂湘贵土家族及苗族建筑的研究保护,对土家建筑和土家文化进行了精妙的诠释,指出土家的巴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已有多处土家寨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到离世前两个月,他还亲自去恩施鹤峰考察。

“他爱鄂西,抗战流亡到鄂西,这块土地养育过他,先生也回馈了他的爱。鄂西旅游有今天,他居功至伟。”华中科大建规学院副教授刘小虎说。

晚年张良皋对中国当代建筑热衷山寨西式建筑、盲目膜拜建筑玩家痛心疾首,他提倡建筑要有底线。去世前两个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还说,建筑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是一个感情容器,再不要搞怪异的建筑。

虽无正式编制却是华中科大“校宝”

1982年,年届六十的张良皋和中央大学5个师兄弟一起创办了华中科大建筑系,被引为美谈。这6人里有清华大学教授周卜颐、天津大学教授童鹤龄、黄兰谷等著名建筑学家,堪称当时国内建筑学界“梦之队”。

张良皋的开山弟子、华中科大景观学系主任万敏回忆,作为该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良皋一直十分低调,连系主任也没当过,就喜欢三天两头往山区跑,搞建筑研究。他获得的荣誉也不多,除了华中科大“十大名师”,几年前才有国家颁发的一个二战老兵勋章,再就是2013年的“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

张良皋在华中科大有“校宝”之称。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年逾九十还在给学生上课,近两年还在出新书,有新思想。另一方面则在于他的人品。建规学院的老师说,不管是和大学者,还是和本科生,他都能一视同仁地沟通交流,而且“任何一句话、一个词都是有根有据,而且大有内涵,需要琢磨一番”。

由于来校时身份特殊,是退休后被返聘到华中科大的,张良皋一直没有该校的正式教师编制。“不过,他从来都觉得自己是华中科大教师,学校也一直把他当作nName w:st="on" ProductID="终身">终身教授看待。师生们喜欢说的‘华科四大才子’,他就是其中一位”。

据了解,张良皋大多数的成就几乎都是在花甲之年后才完成的,代表著作有《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脚楼》、《匠学七说》、《巴史别观》、《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具有中国老派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动荡年代的典型性。张良皋正应该搞学术做建筑的三四十岁盛年时期,不是被打为右派,就是关牛棚一关十几年,影响了其学术研究。

    或许,冥冥之中,张良皋就与教师、与建筑都有缘。

    1923年.张良皋出生于教师世家。

    1943年中学毕业的张良皋来到中央大学求学,一心想学水利的他却被告知错过了报到时间。无奈之下,他决定留在重庆打工一年。来年再考。打工期间,张良皋偶然在一个美术展上看到了一批建筑画,其中的一张《仿罗马式教堂》更是让他流连忘返,从此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他如愿以偿,进入建筑系。

    “大匠贵在是通才。”在建筑的道路上,历史和文学像是张良皋的左膀右臂。“建筑师古称‘匠人’,大匠贵在是通才。”这是他的一贯观点。“博古通今广泛涉猎知识才能缔造‘大匠之学’”。在教学过程中,他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广泛涉猎知识,汲取其他学科的精华。

    在建筑领域,张昆皋成绩斐然,著作等身。他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他的著作也影响深远,著有《土家吊脚楼》、《武隆土家》、《匠学七说》、《老门楼》,参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中国建筑艺术集·南方少数民族卷》等。

“红专”张良皋

    张良皋还是独树一帜的红楼梦研究者。用张先生的语说,“我也算得上是‘红专’了,白天搞工程画图,晚上研究红楼梦。”

    张良皋酷爱文学,尤爱《红楼梦》。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张良皋身边唯一的书,就是《红楼梦》。用他的话来说:“倒着看,多次看,立体地看。”反复把昧,张良皋读出了独特心得,且有惊人之论。比如,他认为秦可卿死于自杀。对中药颇有研究的张良皋,考证出当时太医开出的药方其实是十全大补汤,秦并无大病,只是心性过高,奸情被撞见,无脸见人,于是就自杀了。

  在“红学”研究方面,张良皋也著有数部著作,《曹雪芹佚诗辨》、《红楼梦大观园匠人图样复原研究》、《论史湘云之终身不嫁》、《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的超前女性》、《友辈诗章纪远游——曹雪芹南游考之一》等等。

张良皋的女儿张眺告诉武汉晚报记者,就在去世前,父亲还搜集了大量材料,准备再写一部“红学”专著,书名都想好了,就叫《红楼内外》。按照父亲的想法,这部著作将从建筑学、文学和诗词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全方位剖析。“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动笔了。”张眺无不遗憾。

 
下一篇:

第一届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专家委员会换届会议顺利召开

上一篇:

龚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