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推进湖北城乡一体化

   日期:2019-03-14     浏览:124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的大课题,既需要有理论的创新引导,也需要有实践的勇敢突破,更需要不断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积极向前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讲话中要求我省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湖北作为农业大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我省在全国较早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最近,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先后组织9个调研组,深入我省相关市州调查,形成6个专题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综合性报告,提出要“高起点推进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湖北经验

  自2008年以来,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重要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七个重大转变”。

  一是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理念,实现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二是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实现规划模式的重大转变。按照“全域空间”的理念,通盘考虑和布局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明确城乡基本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功能区,科学编制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专项规划,搞好城乡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三是树立城乡产业互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引领城乡产业发展,走以“两型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使工业成为带动城乡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四是树立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实现计划分配模式的重大转变。全省各试点市县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两大着力点,作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关键和提高农民国民待遇的保障。五是树立产镇融合、城镇建设多元发展理念,实现城市化模式重大转变。坚决摒弃只顾城市加快发展,不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甚至以牺牲“三农”利益为代价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镇化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产镇融合发展之路。六是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实现体制机制的重大转变。坚持破除造成城乡分割的各种体制障碍,形成有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七是树立党政主导、上下联动、以点带面的理念,实现领导方式的重大转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拿在手上、列入重中之重。

  面临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是前所未有大创举,是新时期的大课题,既需要有理论的创新引导,也需要有实践的勇敢突破,更需要不断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积极向前推进。

  我们在调查思考中认为,当前亟待研究解决影响制约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为: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不健全,引领作用亟待发挥。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筹措难,融资平台亟待健全。仅靠政府现有财力是远远不够的,而市场机制的缺陷构成了农村财力的更加缺乏。三是产业支撑尚未完全形成,规模效益亟待提高。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策标准亟待衔接。五是体制机制创新瓶颈制约较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路径建议

  (一)统筹规划,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与空间。

  坚持用科学理念指导规划制订。要站在“五位一体”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全局高度来统筹。要从本地各区域、各行业、各要素、各群体全面发展的全域广度来把握。要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全面角度和力度来谋划。做到规划制定理念新、立意高、特色明。

  坚持用科学原则引导规划制定。要立足实际,聚集优势。通过规划的统筹引导,使各区域、各产业、各要素、各群体、各资源有效整合,发挥最佳效应。要差异发展,体现特色。要市场导向,要素互动。要优化布局,拓展空间。

  坚持用科学方法制订规划。制订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基础、是前提,采用科学方法是途径、是关键。要高端设计,深入论证,科学评估,全民参与,层层把关。

  坚持用科学的标准评价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都要立意较高,设计新颖,优势聚集,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格独特,要素互动,资源整合,空间广阔。

  坚持用科学体制监督规划实施。科学的管理、监督体制是督促规划落实的保证。根据乡镇规划人员素质和水平,建议将规划制订、修订、实施、监督权上调一级。同时,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及责任追究。还要上升到法律高度,严格依法依规制订、执行、修订、完善规划,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法律监督。(二)产镇融合,壮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与实力。

  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支柱产镇。要立足实际、科学定位。立足本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环境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及潜力等实际,适应发展需要,集聚优势,科学确定产镇发展目标、规模、特色、效益、功能,合理布局,适度发展。要集聚优势,打造特色。因地制宜,集聚本地资源、区位、人文、交通等优势,适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循环、高效优质、科技微型、抗灾避灾、特色文化、观光休闲、三产服务型等产镇,走产镇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环保化、现代化之路。要上下联动,分层推进。

  以工促农,带动产镇全面发展。以工带农,壮大产业规模。合资合作,合力打造特色产镇。对口支援,兴建新型产镇。

  培植龙头,壮大产镇规模效益。制订产镇标准,创树产镇品牌。加强技术创新,打造精品名牌。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机制,发展壮大产镇集群。健全部门协力互动机制,合力推动产镇集群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共建机制,扩大产镇集群。建立部门、行业联系联动机制,壮大产镇集群。健全多元一体的监管机制,提升产镇综合效益和水平。

  创新科技,提高产镇效益水平。健全科技服务公司,完善科技服务。创新经营体制,提供规范优质服务。健全落实扶持政策,优化科技综合服务。(三)完善设施,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与平台。

  科学规划布局,健全“六网一体”网络体系。适应发展需要,健全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协调,分责分级推进。强化目标责任,加强建设管理和维修。

  创新投资体制,构建多元化投融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建立科学投融资体制。培植投融资主体,拓展投融资途径。创新融资模式,构筑多元一体融资平台。

  健全科学监管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益。完善投融资责任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益。建立投资积累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完善投融资监管及风险评估机制,增强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平等参与竞争机制,营造公平、公正投融资环境。建立健全融资担保、贴息机制,依法依规维护投融资主体合法权益。(四)优化服务,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活力与动力。

  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内容。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健全“八位一体”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网络体系对接,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健全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内容。

  加强政策标准衔接,分层分步推进。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完善政策标准。加强标准衔接,缩小相互差异。规范申报办理程序,严格审批管理。健全动态管理机制,维护公平公正公共服务秩序。

  加大政府投入,渐进实行均等化服务。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专项资金。加强扶困救弱,提高服务标准水平。严格资金监管,增强均等化服务实力。

  强化服务监管,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队伍,强化服务责任。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严格考评监督,提升服务质量。(五)深化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与保障。

  改革行政体制,转变职能,健全精干、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精简机构,明确职责,健全科学的行政管理机制。强化基层,减少层次,健全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更新观念,明确性质,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和综合服务平台。强化责任,严格考评,健全依法监管机制。

  改革户籍制度,分层分步,建立流动、有序农民市民化的配置机制。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逐步落实待遇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采取多种途径,逐步落实进城农民住房。

  改革土地制度,构建交易平台,健全公开、公平、规范、自愿的土地流转机制。依法开展农村产权确认,办理权属登记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公平有序自愿流转。试点改革城乡建设用地,促进农村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六)加强领导,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是关键。要健全科学领导机制,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建立专项资金,提供工作保障。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加强咨询指导、监督检查。主要打造一批示范平台,现场观摩引领。(蒋大国)(作者系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

 
下一篇:

关于印发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会议决议的通知

上一篇:

“小地方”,靠什么吸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