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住宅建筑功能尺度的可能性

   日期:2019-03-14     浏览:4600    
     何种住宅形式更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个问题已经变成现今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话题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涌现出很多的住宅建筑,但往往都是参照某些发达地区的住宅原型,有所变化的地方便是住宅面积在不断扩大。因此,很大一部分住宅延续了过去公寓式住宅的平面布局方式。那么,这种住宅内部的尺度关系究竟是否真正符合我们现在的生活行为方式?建筑师在进行住宅设计时,与住户之间的互动又是否充分?以此种方式发展,中国未来住宅建筑的功能模式是什么?又有哪些值得探讨的可能性?    对传统居住形态的审视   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形态,以1949年为一个时间分割点,1949年以前的传统居住形态是围合模式,一家一户,例如,北京四合院。1949年以后,开始有了小区的雏形,住宅逐渐成为一种产业。1998年以后,住宅成为商品化的产物。有很多人提到,住宅有商品的属性,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但是买不起房怎么办?于是有了经济适用房,即使是经济适用房也依然具备商品的属性,只是价格稍微低了一点。到了2010年,出现了社会住宅,也就是保障房,在这里,保障房也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在中国,公有制是基础,为保障个人权利,现有的私人住宅产权仍是私有,采用的是社会住宅才会采用的公寓式居住形式。当然,“在中国,人多地少是不可回避的,按照这个推理,高层建筑也就成为了我国现行主题居住形态的不二选择。”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宋昆如是说。   在宋昆看来,我国主题居住形态的构想,即私人住宅商品房,主要是底层紧凑型住宅。而对于我国紧凑型住宅的界定还在于,要具有较高的套密度,每个家庭应具有独立的出入口、露台、庭院和花园,从而满足家的基本概念。使用者为普通收入者,住宅面积为国家规定的普通住宅面积标准,因此应该保持中等造价。同时,区位应早期位于城市中心,后逐渐转移至城市郊区和中小城镇。   除此之外,还应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待住宅问题。现如今,多数的开发模式都是封闭式的开发,一个小区自成一体。然而面对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趋势的蔓延,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来重新审视社区和住宅的发展才是首选。   对此,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俊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可持续住宅的发展做了阐释。他认为,真正在小区绿化带中活动的人并不多,反而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广场,人们则非常愿意去活动。但到达这种空间的流线设计未必理想,因为需要穿越街道和车流,所以提出复兴步行系统。也就是说,可以将小区划分得更小,创造一些半开放的空间,并将这些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做成完全的步行系统,从而结合社区的商业,达到国外小镇的生活形态。步行系统复兴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社区配套服务。如果与之前的步行系统结合在一起,在散步时可以看到两边的商店设施,也可以坐在广场上或者在旁边的咖啡馆小憩,从而创造出能留住人的空间,小区也会更有人气,更有居住气息和生活氛围。   实际上,学术界已经提出多年的复合型社区,在国外是有一些实践的,但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主要还是由于居住人群差异过大造成的。在这里,龚俊提出了针对客户群做相应的住宅产品的想法,在可控范围内,从整个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创造出适合各种层面人居住的社区。   地产商一般会倾向于将住宅私人空间最大化,这将成为追求独享私人空间住宅的最大卖点。但从整个社区和谐发展上来看,建筑师则更愿意为住户提供更多的共享型的空间体验。再有,现在每个小区的管理运营基本上是聘请物业公司,因此,现状是居民基本不参与小区管理,相反,如果让大家成为小区的主人,针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对小区内部的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的小区才更加宜居。   深度研究未来住宅的尺度   整个中国的商品房开发历史并不是很长,还处于成长期。但这个过程的发展却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一些问题,不管是风格、房型还是功能,然后解决问题,在满足市场需求转变的前提下,深度研究住宅的尺度,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   从住宅本身的属性来说,有商品属性,有社会属性。专家们进行研究的时候大多是从社会属性出发,然而,目前的社会在建设住宅时更多的还是从商品属性出发的。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从不同角度出发,也可以做到最佳的结合。   当然,如今的建筑设计和总结已经进入到一个数据化的时代,并非将建筑学归纳到艺术设计行业,而是站在统计学的观点上去深入进行研究,很多设计都是基于调研和基本生活方式,按照大家的意向进行转化成为现实的。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际住宅工业化委员会委员周静敏多年的研究来看,“以往做集合住宅,经常使得传统住宅空间的延续性和视觉上的开阔性消失。日本人对传统空间格外留恋,包括视觉上都具有一定开拓性的方面,这样做便避免了集合住宅对传统优秀品质延续的阻碍。关于住宅尺度的探索之路很漫长,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怎样的尺度比较合适,我想绝对的尺度肯定是没有的。其实,一些好的模式在中国落地时,是否会水土不服?是否可以学到别人真正的经验?能不能推广?是否能够生根开花?别人的东西是否能成为中国的未来?这些都与尺度有着密切的关联。”   另外,建造建筑的时候,更应该考虑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同时,也有必要不断地追问“住”到底是什么?建筑物被墙壁包围,内和外、私密和公共被清晰地划分,家真的应该是这样吗?可不可以更加柔和地连接?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住宅大都呈现箱体的形状,有没有不是箱体形状的呢?再者,建筑的空间能不能进一步缩小?建筑很多是按照功能来划分的,但是人的活动却无法这么明确地划分,想象一种能够在阶梯中自由地,如同回归原始的活动,能够解放人的活动的家,这多么可贵。   可见,市场的预测,首先要设立一个假设,客户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方式。作为开发商也好,作为建筑设计公司也好,作为施工企业也好,最重要的是为别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把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展示出来。调查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未来的生活做出各种假设并进行研究。如何进行假设?人们应该考虑更长久的未来,如果仅仅追求畅销,只顾眼前利益,必然做不出好的住宅建筑。   低碳与产业化是未来住宅的方向   诚然,在中国,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在未来住宅方向的把握上,应该强调两点,一是绿色低碳,一是产业化。以开发商的身份,绿地集团苏南区事业部总监在这两点上有着自己的想法,“目前国内推广比较多的是两种标准,一种是美国的LEED(美国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另一种是中国绿色星级建筑评定。现今行业内排名比较靠前的开发企业都在执行,二线的开发商也把绿色作为一个差异化的利器,毕竟低碳和环保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产业化是外部条件的一大趋势,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劳动力紧张,成熟的工人特别少,成本上升非常快,这也驱使开发商尽快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第二,是对品质的要求,现在大批量的开发导致速度过快,现场作业多,对品质的把握相对严苛,以此产业化势不可挡。”   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是生产住宅和销售住宅的,作为开发商,更多的是要面对当下的问题,尤其是指标和销售这样的现实压力。怎样解决面临的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及项目开发当中所要面对的政府调控和地方政府特殊的要求,并最后获得市场认可和成功才是开发商要抓的重点和方向。   目前,房地产住宅设计周期很快,一旦确定下来的设计,立刻就要投入生产,没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要产业化一定要有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又何谈产业化。“政策、市场、地域的变化,让我们觉得标准化的工作非常难。我们目前也只能做一些有限的标准化,比如产品原型的标准化。其实,开发商面临的问题可能比设计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多元。因为设计公司主要是面对设计问题,而我们则要面对开发、材料、施工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相较于未来,我们在秉持自身理念的前提下,仍旧将现在看成是当务之急。”世贸集团总监这样表述。   谈未来也好,谈现在也好,都是希望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可以改良现在有问题的房子。对于今后的建设,可以根据现在的总结产生一个意识,从而建设更好且更新的房子。毕竟开发商要有利润回馈股东、员工和社会,因此,未来对企业来说更是市场的导向,那为了在竞争中能够有所斩获,就必须更多关注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缺少的是什么?当然,现在的开发商都过于关注房型,这就会对住处之外的健康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所遗漏。因此,取长补短才是重中之重。
 
下一篇:

转发《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会联盟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的通知(1号)》

上一篇:

超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实证研究——以郑州建业天筑住宅楼(11#)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