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ú gōng yí shān]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寓言小品文章)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 
作品名称
愚公移山
创作年代
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
列子·汤问
文学体裁
寓言
作    者
列子(一说为列子及其弟子、后人)

愚公移山作品原文

编辑
愚公移山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25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27。”遂率子孙荷28担者三夫29,叩石垦壤30,箕畚31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32氏之孀33妻有遗男34,始龀35,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6,始一反焉37
河曲38智叟39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40以残年余力4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42,其43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4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45,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6,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7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8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9以应。
操蛇之神50闻之,惧其不已51也,告之于帝52。帝感其诚53,命夸娥氏54二子负55二山,一厝56朔东57,一厝雍58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9焉。 [1] 

愚公移山注释译文

编辑

愚公移山词句注释

  1. 太行: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 王屋: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 方:方圆,指面积。方七百里,表示纵横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 冀州:古地名,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 且:副词,将近。
  8.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 塞(sè):阻塞。
  11. 迂(yū):曲折、绕远。
  12.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14.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15.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一带。
  16. 汉阴:汉水南岸。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与“阳”相对。
  17.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8. 献疑:提出疑问。
  19. 以:凭借。
  20. 曾(céng):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1. 损:削减。
  22. 魁父(kuí 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 丘:土堆。
  24. 且:况且。
  25. 焉:疑问代词,哪里。
  26. 置:安放。
  27.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28. 荷(hè):扛的意思。
  29. 夫:成年男子。
  30.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31.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2. 京城:复姓。
  33. 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4.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5. 始龀(chèn):表示年龄,约七八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始:才、刚。龀:换牙。
  36.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7.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8.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9. 叟(sǒu):老头。
  40.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41.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42.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3. 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44. 长息:长叹。
  45.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46.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7. 匮(kuì):竭尽的意思。
  48.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49.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50.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51.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52. 帝:神话中的天帝。
  53.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
  54.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5. 负:背。
  56. 厝(cuò):同“措”,放置。
  57.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8.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9. 陇断:即垄断,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断,隔绝。 [2-3] 

愚公移山白话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 

愚公移山创作背景

编辑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4] 

愚公移山作品鉴赏

编辑

愚公移山文学赏析

  •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5] 
  • 艺术特色
(一)巧妙的情节安排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5] 
(二)运用对比手法
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5] 
(三)生动的人物对话
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思想主张的矛盾冲突,借人物语言作了透彻的表达。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5] 

愚公移山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金克木集·第4卷》:“《列子》讲的道理是自然无为,矛盾无理,因为‘自然’不讲道理,努力常是白费,结果往往和预料相反。这也就是说,‘势’胜过了‘理’。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证明愚胜过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力’起了作用,用的可是笨法子。结果也不过是神把山搬到别处去堵别人的大门而已。” [6] 
现代哲学史专家严北溟《列子译注》:“‘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 [7] 

愚公移山作者简介

编辑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8]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参考资料
  • 1.    (战国)列御寇原著. 国学经典诵读丛书 列子[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6.01.第50-51页
  •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136-138
  • 3.    张英伟编著.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07.第30-32页
  • 4.    侯书生,邱卫东.领导干部 古文观止:红旗出版社,2014.01:第222页
  • 5.    来源于《语文天地:初中版》2005年 第6期 第8页
  • 6.    金克木著. 金克木集 第4卷[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05.第429页
  • 7.    徐潜编. 人生的座右铭 历代经典励志小品[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4.12.第48页
  • 8.    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编著. 初中文言文全解词典[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5.03.第389页
词条标签:
文言文 文学作品 成语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