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

(长江流入东海河口)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长江口是长江东海入海口的一段水域,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鸡骨礁为止,长约232公里。长江口平面呈喇叭形,窄口端江面宽度5.8公里,宽口江面宽度90公里。
6000~7000年前,长江河口为一溺谷型河口湾,湾顶在镇江、扬州一带。近2000多年来河口南岸边滩平均以40年1公里的速度向海推进,北岸有沙岛相继并岸,口门宽度从180公里束狭到90公里,河槽成形加深,主槽南偏,逐渐演变成一个多级分汊的三角洲河口。
中文名
长江口
窄口端宽度
5.8公里
宽口江面宽度
90公里
形    状
平面上呈喇叭形
地理位置
上海市、江苏省南通市
年平均含沙量
0.544千克/米3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出    口
东海
河    长
时光辉 [1] 

长江口位置境域

编辑
长江口,位于上海市北部,江苏常熟市白茆河口至海门市一线以东,横沙岛东端以西。长约86公里,河口西端江面宽约9公里,东端自江口启东嘴至南汇嘴的联线,江面宽达90公里。在江水与东海涨潮流相互激荡之下,泥沙不断淤积,形成崇明、长兴、横沙诸江口沙岛及众多的浅滩、暗沙等。崇明岛将长江分成南北两支水道:长江口北支水道现日渐缩窄,水咸,河道淤浅,航运价值日减;长江口南支水道由长兴岛、横沙岛分隔为南北两支,即南港水道和北港水道。南港水道以九段沙为界又分为南、北槽水道。南港水道入海最浅处水深约7米,是海轮出入上海市的唯一航道。 [2] 
长江口河段在上海境内全长148公里,属中等强度潮汐河口,非正规半日潮型,两个全潮进潮量60亿立方米。 [3] 

长江口水文特征

编辑
径流、输沙径流。长江大通站最大洪峰流量926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4620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13600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6760亿立方米(1978年),多年平均流量29300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9051亿立方米。径流有明显洪、枯季变化,5月显著增大,5~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71.7%,11月至次年4月径流占28.3%。年径流变差系数0.13。
输沙。大通站统计长江年均含沙量0.486千克/立方米,最大年均含沙量0.697千克/立方米(1963年),最小年均含沙量0.28千克/立方米(1994年)。年最大输沙量6.78亿吨(1964年),最小输沙量2.39亿吨(1994年),平均输沙量4.33亿吨。洪水季6个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87.2%,枯季6个月占12.8%。7月输沙量最多,占全年21.9%,2月最少。泥沙中值粒径0.02~0.03毫米。杭州湾澉浦站年均含沙量3~4千克/立方米,芦潮港实测含沙量0.017~9.365千克/立方米,金山嘴近岸含沙量0.16~3.55千克/立方米。泥沙粒径0.02~0.04毫米,属缺乏粘性细粉砂。
余流长江江口拦门沙西余流速度较大,表层余流速0.3~0.5米/秒,流向基本与径流一致向海,涨潮槽余流向上游。南北槽和北港是咸淡水交汇的成型河槽与口外海滨过渡地带,表层余流向海,底层余流向上游。拦门沙东表层余流速度约0.20~0.40米/秒,流向趋东,牛皮礁至鸡骨礁一线南表层余流多为东偏南,以北指向东或东偏北。杭州湾余流湾内大于湾外。近南汇嘴与苏北嘴表层余流沿杭州湾和苏北嘴流动。口外底层余流在0.10米/秒以下,流向以向西或西北居多。杭州湾内表层余流呈东北偏东向与北岸平行,湾口余流多呈东南或西南向,底层余流在湾内与表层余流相近,湾外向北流。
盐度沿海水域盐度南、北高,中间低。低盐舌由长江口向东伸展,杭州湾盐度高于长江口。表层盐度长江南支长兴岛以西冬、夏季0.13‰~0.17‰,北支灵甸港约0.14‰,北支口10‰以上。垂向盐度分布南支底层略高于表层,北支表、底层差值较大。长江口丰水年盐度小,枯水年盐度大,浏河口可达1‰,堡镇、南门记录最大盐度21.32‰、8.67‰。北支径流量少,潮汐作用大潮期盐度大于小潮期。南支变化复杂。盐度日变化极大值出现在涨潮期,极小值在落潮期。杭州湾盐度南高北低,上下层盐度分布基本均匀,湾口南部深水区上下层盐度相差2‰,日变化明显,同一测点盐度峰谷差值8‰~9‰,湾北水域冬季盐度比夏季低。
[4] 

长江口河汊水道

编辑
形态
1979年起,以徐六泾为长江河口段起点,以下流经上海市至入海口50号灯浮,全长167公里,通称长江口,其下口从苏北嘴迄南至南汇嘴,相距90公里。上海市长江口段长148公里,流经宝山区、崇明县、浦东新区和南汇县。
北支长江口被崇明岛分汊的北侧水道,或称北泓道。又因上段邻江苏海门,又称海门水道。14~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泓道南移,北支水道迅速淤浅。西起青龙港,东至连兴港,长80公里。青龙港附近江面宽2公里,航道最深不足2米,口门位于江苏省启东县连兴港东侧,宽达15公里,呈喇叭口状,沙洲密布,航道曲折,最深处仅0.8米。
南支长江口被崇明岛分汊的南侧水道,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泓道南移,自江苏省太仓县徐六泾以下至出海口统称南支水道。19世纪初南支水道又被长兴岛分汊为南港水道与北港水道。西起白茆口,东行分为白茆沙北水道和白茆沙南水道,至浏河口附近被浏河沙、下扁担沙分为新桥水道和宝山水道,至吴淞口,长约65公里。白茆沙南水道和宝山水道为长江口主航道,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最浅水深约6~7米。近百年来南支水道处于剧烈变化过程,沙洲遍布,知名的有白茆沙、上扁担沙、下扁担沙、新浏河沙、浏河沙等。
北港崇明岛与长兴、横沙岛之间,或称北水道。西起崇明堡镇港,东至佘山岛,长约80公里,平均宽约9公里。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1920年为长江入海主要航道,1927年后北港上口老崇明水道逐渐淤塞,口门的拦门沙最浅水深不足5米,航道为南港取代。今横沙岛以上之北港水深保持在10米以上,基本稳定;横沙岛以下至佘山岛最浅水深仅5米。
南港长兴、横沙两岛南侧,西起吴淞口,东至九段沙西端,长约40公里,平均宽6公里。原东至长江口灯船,长103公里,1945年后在九段沙以下分汊为南、北两槽。1958年前原为单一河槽,水深12米以上,1958~1971年瑞丰沙嘴和江亚南边滩迅速淤涨成为复式河槽。今航道水深7.4米,宽近400米。
北槽长江口铜沙浅滩与九段沙之间。1973年起疏浚扩大加深,1984年5月浚后分流口航道深7米。自横沙岛中沙灯船经牛皮礁至长江口灯船,长68公里。1973年后南槽水道淤浅,启用北槽航道。1984年,南、北槽分流口中沙灯船至北槽中灯船辟为人工航道,维护水深7米,槽宽250米。北槽中灯船至长江口灯船为自然航道。
南槽长江口九段沙以南,自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灯船至长江口灯船,长约70公里。包括江亚航道、铜沙航道及南支航道。前者为人工航道,宽250米,水深7米;后者为自然航道。铜沙航道受到九段沙不断南压,1984年停止维护,大型船只改从北槽水道进出。上起南港小九段经江亚南深槽和南槽上浚、中浚、下浚立标,至南支灯船出海,长65公里,航道宽约500米,水深约5米。 [5] 

长江口岛屿沙洲

编辑

长江口岛屿

崇明岛(Chongming Dao) 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东经121°10′~121°54′,北纬31°27′~31°51′。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隔长江口南支水道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常熟市相望。隔长江口北支水道与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相邻。东临东海,是长江的门户。全岛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状狭长如卧蚕,面积1160平方公里,次于台湾、海南两岛为中国第三大岛和第一大沙岛,主要由长江输出的泥沙淤积而成。唐武德年间露出长江水面,初为西沙、东沙两沙洲,北宋时期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三沙。以后修建江海堤防,岸线乃趋稳定。明末清初平洋、西阜、平安等沙岛先后与本岛相连成一岛。公元10世纪五代杨吴在顾俊沙(西沙)设崇明镇,是为崇明名称之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天赐盐场为崇明州,明太祖曾赐“东海瀛洲”四字,故曾名瀛洲或古瀛洲。据史载,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崇明岛历经沧桑之变,岛岸涨坍无定,曾迫使县治五迁其地。目前崇明岛四周已建成高8米,顶宽5米,长达200余公里的环岛大堤,并筑有200余道丁字坝,以阻止南岸坍蚀,而东、北方滩地仍在继续淤涨,其中东滩每年以100余米的速度向东海推进,为上海市提供丰富的土地资源。岛北长江口北支水道日益淤浅,崇明岛逐渐向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靠拢。崇明岛地面高程3.2~4.4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属副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水稻、三麦、玉米、棉花、油菜、蔬菜,附近水域是上海主要的水产捕捞基地之一。野生动物有黄鼬、刺猬等。每逢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成群鸟类在水草丰美的东滩停留觅食。国家级保护的野生珍稀动物有中华鲟、白鳍豚、江豚、黑鹳、白头鹤、大天鹅、小天鹅、雀鹰等。目前环岛公路已经建成,连通各重要集镇及农场,岛南南门港、堡镇港有定期班轮通上海市区,西北牛棚港有客轮通江苏海门市,交通方便。
长兴岛(Changxing Dao) 位于上海市东北部长江口,隔江南望浦东新区,北隔长江口北港水道邻崇明岛,东与横沙岛并列。岛东西长约29公里,南北宽约2.4公里,呈长条形,周长约60公里,面积约88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第二大岛。长兴岛由原鸭窝沙、石头沙、瑞丰沙、潘家沙、金带沙、圆圆沙等6个沙洲合并而成。鸭窝沙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出露水面,因形似睡鸭,故名。鸭窝沙与潘家沙(又称永定沙)系自然演变合并,其余各沙洲均在20世纪60~70年代经人工围堤促淤互相连接形成一岛。民国10年(1921年)《宝山县续志》称长兴沙,1958年改称长兴岛。长兴岛地势低平,地面平均高程近3米。气候温润、冬温夏凉,初霜期较上海市区晚约10天,适宜水稻,三麦、油菜、棉花和柑桔生长,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主要柑桔产地和宝山区的主要粮食产地。岛上地表环境很少受到污染,居民长寿者较多,岛周滩地水草丰美,已辟为獐、黄麂、梅花鹿等珍稀动物的人工放养场所。沿江产白虾、凤鲚、刀鲚、鲥鱼、鲈鱼等。现岛上为长兴乡,岛中部有横贯东西的凤凰、潘圆等公路干线,南岸马家港有班轮直航吴淞,交通方便。
横沙岛(Hengsha Dao) 位于上海市东北部长江口。东濒东海,西邻长兴岛,南望浦东新区,北邻崇明县。全岛略呈三角形,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周长近30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是上海第三大岛。因横亘长江口,故名。清咸丰八年(1858年)成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围垦,宣统元年(1909年)在岛上设置横沙乡。地势低平,地面平均高程2.87米。岛上盛产水稻、三麦、棉花、油菜。主要水产有凤鲚、刀鲚等。岛上圩堤纵横,可流密布。有多条公路纵横贯穿全岛,西北岸富民码头有客轮通上海市区。由于东南岸持续坍塌,西北岸扩涨,沙岛有向西北方向偏移的趋势。

长江口沙洲

永隆沙(Yonglong Sha) 位于崇明县城桥镇西北16公里,南邻长征农场,北濒长江口北支水道。曾名永丰沙、合丰沙。东西长约16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此沙昔为长江口北支水道中沙洲,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涨出,后出没无常,最后出露水面在民国26年(1937年),1972年与崇明岛连接。1968年围垦土地1800余公顷,建有农场,培育蚕豆、玉米等良种。鸽龙港纵贯岛西侧,北口建有水闸。有轮渡通江苏省启东市三和港及海门市灵甸港。有公路接北沿公路。
团结沙(Tuanjie Sha) 位于崇明岛东南长江口。清末于崇明岛东南2米等深线范围形成暗沙,20世纪60年代初,沙背露出水面,形似甲鱼,习称甲鱼沙,又名南高沙、兴托沙,1972年改称今名。1982年建成长2.5公里的促淤堵坝后,泥沙淤积加快,日益与崇明岛合拢。团结沙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3.5公里,略作东西向的椭圆形,1983年测得零米标高以上沙体面积约19平方公里,地势低平,高程在3.0~3.5米之间仅4平方公里,遍长芦苇、海三棱 草等,农民在此围田养鸭、放牛、种植茭白。每逢春秋候鸟集此停留,是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鸡骨礁(Jigu Jiao) 位于长江口外,上海市最东端,西北距佘山岛30.6公里。为一群礁,主礁在东侧,长26米,宽约19米,面积近500平方米,岸线长0.1公里。从东侧海上望去犹如一大商船。由中生界火山岩组成,海拔12.2米,上设信号台。沿岸均陡壁,近岸多障碍物,水流湍急,船只不易靠岸,且难以攀登。水源缺乏,无居民。
南汇嘴(Nanhui Zui) 位于南汇县东南部。系长江口外南岸、杭州湾北岸沙嘴,因沙嘴向南楔入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因而得名。又称南汇角,简称汇角。曾称老鹳嘴。历史上随长江三角洲向东南海区发展延伸而逐渐扩大,平均每40年向海区推进1公里。经过多次筑塘促淤,开发围垦,已大部分辟为农田。东部沿海海涂零米高程以上的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扁担沙(Biandan Sha) 位于崇明岛以南,长江口南支水道中,北为新桥水道,南为白茆沙南水道。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露水面,在纵向水流作用下,泥沙不断加积,沙体伸长加大,形似扁担,故名。由于受到横向水流切割,沙体极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扁担沙下部冲刷出新桥通道,将其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下扁担沙与中央沙连成一体;上扁担沙西端崇明庙港口外出露部分称东风沙,已围垦。
黄瓜沙(Huanggua Sha) 位于崇明岛北,长江口北支水道中心线南侧,南距崇明岛800米。20世纪30年代淤涨出水面,70年代初由数个小沙洲合并而成。沙洲呈东西向长条状,形似黄瓜,故名。因在永隆沙之后涨出水面,故亦名新隆沙。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约27平方公里。沙洲上芦苇丛生,建有农场、窑厂及水闸。有定期班轮通江苏省启东市三和港。
崇明东滩(Chongming Dongtan) 位于崇明岛东端,由北八滧东沙、东旺沙、团结沙、奚东沙等沙体组成。滩涂向东淤涨延伸很快。1983年实测高程零米以上滩地面积约193平方公里,其中八滧东沙23平方公里,东旺沙104平方公里,团结沙53平方公里,奚东沙13平方公里。滩面平坦,生长芦苇、海三棱 草、丝草。在光泥滩上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小天鹅、鹤群栖居。团结沙1978年兴建长2.5公里的促淤坝后,已与奚东沙连成一片,团结沙与东旺沙之间尚留一夹泓,水深0~2米。滩地产螃蜞、跳鱼、石蟥及蛏子等。东旺沙水净、气净、土净,现由上海市东旺农工商公司建成农业基地。
新开沙(Xinkai Sha) 位于崇明岛北部新开港外口,永隆沙西侧。因位处新开港附近,故名。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200米。1968年前原为水下阴沙,1970年后经过筑塘促淤,南连崇明岛、东接永隆沙。已围垦。 [6] 

长江口主要支流

编辑
主要水系是由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蕰藻浜、大治河、淀浦河、油墩港、川杨河、金汇港、龙华港、杨树浦港等组成的黄浦江水系。黄浦江是长江最后一条支流,干流全长113.40公里,源于淀山湖,上溯连通太湖,贯穿上海全市,在吴淞口汇入长江。吴淞江流经上海53.1公里,在市区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 [3] 
黄浦江,起于淀山湖,干流82.5公里,上段自米市渡至闸港28.5公里为东西向,河身较顺直,河面宽约300米。水位在3.5米过水断面3540~4100平方米,河底标高-8~-20米,松江毛竹港口附近最深。干流至闸港(大治河西口)转为南北向,长54公里。龙华镇以下40公里,河道弯曲,穿越市区后在吴淞口汇入长江。河道在水位3.5米河面宽度自320米放宽至770米,断面4700~6700平方米,河底高程-8.2~-17.1米,河口段较浅。黄浦江水系在上海市境内流域面积519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81.9%。
浏河又称刘家河、刘家港。太湖古“三江”之一娄江下游。娄江于8世纪后湮废。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疏浚至和塘,于吴淞江北、阳澄湖南,始苏州娄门,经昆山入海,汇太湖东北诸浦水,泄吴淞江北之水。元代称刘家港,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宣慰使朱清通海运,循娄江故道,导由刘家港入海。”明初,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引吴淞江及北岸诸水由刘家港入海,水面深阔,为明代重要出海口,郑和下西洋由此出发。清代,浏河淤塞严重,江流行缓,潮沙淤淀,水面束狭。民国时期曾有浚治,并无收效。1958、1975年两次浚治,河底宽80米,河面宽122米,河底标高-2.0米,边坡1∶3。今西起江苏省昆山县蓬朗草芦村,上接娄江,东流入太仓县、嘉定县,越盐铁塘,至陆渡桥汇横沥、新泾,经浏河镇南入长江。全长40余公里,上海境内长6.36公里,流经嘉定区朱家桥、娄塘、唐行3乡。
练祁河又名练祁塘,宋时名练圻、练川、练渠,也称祁江。西自嘉定区望新镇顾浦,东至宝山区原狮子林北陆家宅汇入长江。东流越吴塘、盐铁塘,与漳浦、横沥、新泾、蒲华塘、潘泾、杨盛河相交。流经嘉定区外冈、朱家桥、嘉西、娄塘、嘉定、戬浜、徐行、曹王8乡镇,宝山区罗店、罗南、盛桥、月浦4乡。全长31公里,嘉定区段长17.96公里,宝山区段13.04公里。长江至杨盛河2.9公里,河底宽30米,杨盛河至潘泾河4.2公里,河底宽25米,其余河段河底15米。河底高程均-1.0米,边坡1∶2.5。 [7] 

长江口气候

编辑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市区15.8℃,郊区15.2~15.7℃。7月最热,市区平均气温27.8℃;1月最冷,市区平均气温3.6℃。市区气温平均年较差24.2℃,日较差7.5℃。春季约75天,夏天94天,秋季63天,冬季133天。平均无霜期228天。活动积温4992℃日。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149毫米,70%集中在4~9月。平均降雪日6.2天,积雪日2.8天。年均日照时数1930小时。全年平均总云量6.6成,低云量3.7成。内陆地区雾日数平均约40天,多于长江口沿岸和杭州湾北岸地区的25~30天。累年平均气压1016.1百帕。4~8月盛行东南风,11月至次年2月盛行西北风。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有台风、东风扰动、温带气旋、梅雨、寒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静止锋稳定在长江下游及上海附近时,形成多雨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城市气候特征明显,有热岛、干岛和湿岛、混浊岛、雨岛等现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1990年,上海有113年出现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年出现几率0.96。会发生春涝、夏涝,伏旱和秋冬旱。破坏性潮灾约18年一遇。 [3] 

长江口地貌演变

编辑
2000年前,长江在今扬州、镇江附近入海,河口宽阔,称海门。河口段起点扬、镇之间江中沙洲瓜洲,向东呈喇叭形出海。北岸沿今江苏省泰兴县北部、如皋县石庄以北、南通市白蒲直达掘港。南岸江阴市以下沿今横泾冈和下沙沙带之间的上海市区进入杭州湾。长江径流挟带泥沙不断堆积,形成河口沙洲。沙洲并岸的结果,两岸逐渐缩狭,河口向东延伸。公元3世纪长江河口延伸至江阴,潮流界亦在镇江、江阴一带。江阴以下江面宽阔,多汊并存,江流主泓游移不定。唐武德元年(618年),崇明岛雏型出露水面,河口被分为南、北两支。14世纪以后,河势趋稳定,主泓从北支入海达300余年。16世纪前,长江口南岸大部分边滩向外淤涨,岸线均在今岸线之外。17世纪,长江主泓从北支移向南支,南岸福山至黄家湾江岸迅速坍没2~3公里,宝山县黄窑镇坍入江中。其后,南岸开始修建海塘,遏制江流、潮汐、风浪对江岸的冲击、侵蚀,南岸逐渐稳定。19世纪后期,长兴、横沙诸岛出水,南支形成南港、北港分汊形态,长江主泓在南、北港交替摆动,叠为主次。九段沙形成后,南港分为南槽、北槽,形成今之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特殊河口。1917年,常阴沙封堵夹江并入南岸,南岸形成北凸的马鞍形岸线。北岸经历5次沙洲并岸变化,形成近代北岸线。现代长江口是指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至入海口鸡骨礁止,全长约232公里。1960年,江苏省太仓县徐六泾河段对岸江心沙围垦并岸,13公里江面缩窄为5公里。 [5] 

长江口航道

编辑
北支水道(Beizhi Shuidao) 全称长江口北支水道。位于长江口北岸与崇明岛之间,北纬31°34′~31°52′,东经121°10′~121°50′。长江口被崇明岛隔开分汊的北侧水道,或称北支、北泓道。又因上段邻江苏海门市,故又称海门水道。公元14世纪至18世纪初,曾经是长江的主要入海水道,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泓道南移,北支水道迅速淤浅。北支水道西起青龙港,东至连兴港,长80公里,青龙港附近江面宽2公里,航道最深不足2米,口门位于江苏启东连兴港东侧,宽达15公里,呈喇叭口状,沙洲密布,航道曲折,最浅处水深仅0.8米。1958年后除上段青龙港以上尚能通千吨级轮外,已逐渐丧失航运价值。
北港水道(Beigang Shuidao) 全称长江口北港水道。位于崇明岛与长兴、横沙岛之间,北纬31°22′~31°31′,东经121°33′~122°15′。长江口南支水道被长兴、横沙两岛一分为二,北侧即北港水道,或称北水道。西起崇明堡镇港,东至佘山岛,长约80公里,平均宽约9公里。清咸丰十年至民国9年(1860~1920年)间曾为长江入海主要航道,民国16年后北港上口老崇明水道逐渐淤塞,口门的拦门沙最浅水深不足5米,通海航道逐渐为南港航道取代。现横沙岛以上之北港上段水深仍保持在10米以上,基本稳定;下段,即横沙岛以下至佘山岛最浅水深仅5米。
北槽水道(Beicao Shuidao) 全称长江口北槽水道。位于长江口铜沙浅滩与九段沙之间,北纬31°05′~31°18′,东经121°48′~122°17′。民国34年(1945年)九段沙将长江口南港水道分隔为二,其北侧即北槽水道,1973年起疏浚扩大加深,1984年5月疏浚后的深7米航道交付使用。自横沙岛中沙灯船经牛皮礁至长江口灯船,长68公里。1973年后,因南槽水道淤浅,乃启用北槽航道,该航道从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灯船至北槽中灯船为上段,1984年辟为人工航道,维护水深7米,槽宽250米;下段北槽中灯船至长江口灯船为自然航道。北槽水道是万吨船只进出长江口的主要航道。
南支水道(Nanzhi Shuidao) 全称长江口南支水道。位于长江口南岸与崇明岛之间,北纬31°23′~31°48′,东经121°11′~121°31′。长江口被崇明岛隔开分汊的南侧水道。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泓道南移,自江苏省太仓市徐六泾以下至出海口统称南支水道。19世纪初南支水道又被长兴岛分隔为南港水道与北港水道。南支水道西起白茆口,东行分为白茆沙北水道和白茆沙南水道,再东行至浏河口附近被浏河沙、下扁担沙分为新桥水道和宝山水道,东至吴淞口,长约65公里。白茆沙南水道和宝山水道历来为长江口主航道,是海轮出入上海港和长江口的主要航道。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最浅水深约6~7米。近百年来南支水道处于剧烈变化过程,沙洲遍布,著名的有白茆沙、上扁担沙、下扁担沙、新浏河沙、浏河沙等。沙洲的发育与变迁,对南、北港及南、北槽的发展变化有决定性影响。
南港水道(Nangang Shuidao) 全称长江口南港水道。位于长兴、横沙两岛南侧,北纬31°16′~31°23′,东经121°31′~121°50′。西起吴淞口,东至九段沙西端,长约40公里,平均宽6公里。19世纪初长兴、横沙两岛形成以后,南支水道分汊为南、北港,因位于两岛南侧,故名。南港水道原东至长江口灯船,长103公里,民国34年(1945年)以后南水道在九段沙以下分汊为南、北两槽,南港水道遂成现今之状。1958年前原为单一河槽,水深在12米以上,1958~1971年间,瑞丰沙嘴和江亚南边滩迅速淤涨成为复式河槽。现航道维护水深7.4米,宽近400米。南港水道是长江主要的入海通道,可通航万吨级船只。
南槽水道(Nancao Shuidao) 全称长江口南槽水道。位于长江口九段沙以南,北纬
31°00′~31°15′,东经121°48′~122°13′。自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灯船至长江口灯船,长约70公里。包括江亚航道、铜沙航道及南支航道,前两者为人工航道,宽250米,水深7米,后者为自然航道。铜沙航道由于受到九段沙不断南压,1984年停止维护,大型船只改从北槽水道进出。为小型船舶进出长江口的重要航道,上起南港小九段经江亚南深槽和南槽上浚、中浚、下浚立标,至南支灯船出海,长65公里,航道宽500米左右,水深5米左右。
六滧港(Liuyao Gang) 位于崇明县东部。从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经六滧港南水闸、向化镇,至六滧港北水闸入长江口北支水道。长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2.2米,可通航50~8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600公顷。
北横引河(Beiheng Yinhe) 位于崇明县北部。东西向骨干河道。西起新建港,往东经新海、红星、长征、东风等农场,与庙港、鸽龙港、张网港、东平河相交,抵新河港止。长约38公里。
老滧港(Laoyao Gang) 位于崇明县中部。从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经老滧港闸及城桥、港东、建设等乡镇和东风农场,至永隆沙南小洪。长17公里。枯水期水深0.4~2.1米,可通行50~8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5000公顷。
庙港(Miao Gang) 位于崇明县西部。南起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与南横引河、北横引河相交,抵北大堤。长约16公里。枯水期水深0.8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700余公顷。
练祁河(Lianqi He) 位于嘉定、宝山两区中部。西起顾浦,东经外冈、嘉定、罗店,至盛桥东南穿越宝山钢铁总厂厂区入长江。与吴塘、盐铁塘、横沥、杨盛河等相交。长36公里。江水澄澈如练,故名。曾名练祁塘、练川、祁江、练江、练渠等。从潘泾至长江口段为1977~1978年间人工开辟,河口有节制闸,可通行5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3万余公顷。
南横引河(Nanheng Yinhe) 位于崇明县南部。东西向骨干河道。西起五号坝,往东与庙港、鸽龙港、老滧港、张网港、东平河、堡镇港、六滧港、奚家港相交,抵前哨农场外大堤。长80余公里。枯水期水深1.0~2.1米,可通航100吨级以下的船舶。
浏河(Liu He) 位于嘉定区北部边缘,西起江苏省昆山市青阳港,东流经太仓市,至上海市北部数度入嘉定区境,横越盐铁塘、横沥,于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南入长江口。曾亦称刘溪、刘家河、刘家港、昆山塘、至和塘。前身为娄江或称下江,为古代太湖水下泄入海的“三江”之一。全长约80公里,其中嘉定区境内长约6公里。1959、1975年曾两次开挖疏浚,河宽75~140米,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0万公顷。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间,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7次由浏河口出发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娄塘河(Loutang He) 位于嘉定区北部。西起吴塘,往东流经葛隆、朱家桥、娄塘等地,与盐铁塘、横沥、新泾相交后,在华亭镇汇入蒲华塘。系将小钱门塘、娄塘河、殷泾塘、蒲华塘、墅沟等河疏浚、相接而成。长2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2米,可通行15~50吨级船舶。
鸽龙港(Gelong Gang) 位于崇明县西部。南起长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经江口、合作等镇和长征农场,至永隆沙入长江口北支水道。长18.5公里。枯水期水深1米,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6800公顷。
堡镇港(Buzhen Gang) 位于崇明县东部。从长江口南支水道经堡镇港水闸,往北流经堡镇,穿过南横引河,经港沿,入长江口北支水道,长14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航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4900余公顷。
新泾(Xin Jing) 位于嘉定区东北部与江苏省太仓市东南部。南起练祁河,往北流经徐行,与娄塘河、石家塘相交,入江苏省境内后往浏河,长约13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宽5~14米,可通行3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1300余公顷。 [2] 

长江口治理开发

编辑

长江口航道航运

14~18世纪初,长江口的主航道为长江口北支水道。18世纪中叶后,长江口主流南移,主航道改走南支,以北港水道为主要通航水道。民国16年(1927年)后因上口严重淤浅,主航道又移至南港水道。民国29年后南港又分汊为南、北槽水道。1975年疏浚南槽水道,1984年开辟北槽深水道,自此南、北槽均可通航万吨轮。长江口是长江流域的出海门户,夏季万吨轮可直航武汉,冬季2万吨轮可候潮进出上海港。 [2] 
长江口有温、热带气旋活动,风力常达七、八级,阵风可达10~11级,浪高可达7米。年平均盐度为15.4‰。冬季枯水季节,海潮咸水上溯,对工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2] 

长江口水产渔业

此外长江流水将内陆大量有机物及营养盐输出海口,成为浮游生物食料,吸引多种鱼类及水生生物聚集江口觅食产卵。盛产刀鲚、凤鲚、银鱼、鲥、蟹、鳗等,为上海市重要水产基地。 [2] 
淡水捕捞以长江捕捞和内河捕捞为主,长江口盛产银鱼、凤鲚、刀鲚、虾蟹类,为上海市民喜爱,1971年产量7483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以后,由于受城市污水影响,产量逐年下降。内河捕捞产量在1959年达1万余吨,以后由于发展淡水养殖以及大量水域遭污染,内河捕捞产量逐年减少。 [8] 
上海管辖的长江口海区地处北纬30°52′~31°42′之间。是海洋捕捞的生产渔场。长江口海区是长江冲淡水,同北来的苏北沿岸流和南来的台湾暖流交汇混合的地方。春夏季台湾暖流水增强,长江径流量大,沿岸水温升高,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繁盛,许多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从外海游向河口及浅水海域生殖、育肥,形成春夏渔汛,产卵后鱼群分散索饵。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饵料生物数量降低,多数鱼类游向深海越冬,形成冬季渔汛。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银鲳、鳓、曼氏无针乌贼以及三疣梭子蟹等是长江口海区的主要渔业对象。这些鱼类洄游性都较强,在各自不同的生活时期均有其适温性和适盐性,经过长期的开发与资源的过度利用,有的鱼类资源数量与质量已日趋下降,60年代以后变化极为明显,大多数经济鱼类的鱼体小型化,低龄鱼的比例上升,大黄鱼、小黄鱼已形不成渔汛。70~80年代以后,长江口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带鱼,鱼体也已明显小型化,1龄鱼占90%以上,海洋渔业资源日趋衰退。
长江口区营养盐类丰富,饵料基础雄厚,生物量较高,亦是多种经济鱼类索饵、育肥、繁殖的良好场所之一。中华鲟、鲥鱼、长吻鮠等名贵鱼类均在此索饵洄游;鳗鲡苗、蟹苗已成为长江口区的特有产物,一年一度的鳗鲡苗捕捞,来自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渔船云集长江口,形成“鳗苗大战”,影响长江口航道通航。1993年产鳗鲡苗4吨,产值逾4亿元。蟹苗在70年代是盛期,全国22个省市水产部门每年5~6月集中到崇明岛捕捞蟹苗,运回各地饲养,亦曾盛极一时。蟹苗产量在1981年达2.0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2年以后蟹苗产量锐减,其主要原因,一是捕捞过度,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二是市区工业污水大量排入长江口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渔业资源幼体发生;三是由于铜沙、东杭沙一带不断围垦,滩涂变化,产卵场所分散等。必须制止酷渔滥捕,加强污水净化处理,保护水域环境,才能使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发展。 [9] 

长江口港口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
上海港,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2017年底即将投入试运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将完全依靠自主研发。码头泊位岸线长近2800米,设置7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630万标准箱,待建成运行后,预计吞吐量将超过整个上海港的一半,进一步巩固上海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目前,上海港已经与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集装箱货物贸易往来,拥有国际航线80多条。每天有4.5万个集装箱在这里流转再运往各地。2016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02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713万标准箱,自2010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10] 
太仓港 太仓港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始兴于隋唐时期。元朝,政府实施漕粮北运,在刘家港沿线建大型码头泊位,建立海运仓储和海事机构,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温台等沿海地区、以及日本、琉球、高丽、安南等国的商船都集结于刘家港,刘家港成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明朝,刘家港作为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发展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枢纽港。明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港口逐渐沉寂。1996年11月,太仓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1999年9月,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太仓港为集装箱中转港。2001年,国家交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把太仓港定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的干线港。 [11]  2017年,太仓港完成港口项目直接投资4.4亿元,新增通过能力338万吨。全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9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6个,集装箱泊位10个,设计通过能力1.48亿吨、435万标箱。2017年太仓港新辟和加密集装箱航线8条,全港航线总数增加至191条。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5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2.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0.5%、7.8%。 [12] 
南通港 南通港
南通港,地处江苏省南通市境内,东临黄海、南临长江,是长江北翼最临近海域的港口。拥有长江岸线4166米;千吨级以上公用生产泊位24座,其中万吨级以上14座,最大靠泊能力为20万吨级;堆场面积67万平方米,仓库面积6万平方米。 [13] 

长江口土地开垦

沉积于长江河口的泥沙,形成了众多的江心沙洲,河口沙洲和水下三角洲。位于长江口南支水道的长兴岛、横沙岛就是由断续的小沙洲连接而成的。长兴岛最早的鸭窝沙(今前卫农场所在地)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露出水面,距今约340年,以后露出水面的崇宝沙、石头沙、瑞丰沙、潘家沙、圆圆沙等在近20年间才连成一片。
位于祖国第三大岛的崇明岛是典型的河口沙洲,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迁,崇明岛最初露出水面于唐武德年间(618~628年),当时称西沙、东沙。五代时(10世纪)设崇明镇,其后因长江主泓道摆动,诸沙洲此涨彼坍,县治所在地几经迁徙,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崇明岛轮廓开始初步形成,近300年,特别是18世纪中叶,长江主泓道南偏以来,崇明岛南岸受冲刷,至1894年加固堤防才遏止坍势。至1960年起基本停止南岸坍势,而北岸则迅速淤涨,20世纪以来先后露出合隆沙、东平沙、永隆沙等。经50年代以来多次围垦,全岛面积由1954年的6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987年的1086平方公里。崇明岛的北沿,东滩仍在迅速淤涨中,仅以东滩岸线为例,潮间带平均每年向海滩推进145米。上海农垦在该岛北沿建有:跃进、新海、红星、长征、东风、长江、前进和前哨等8个农场。淤涨成陆都在30~50年内,均在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围垦建成的国营农场。 [14] 

长江口社会经济

编辑
长江口,以常熟市为西起占,区内共有上海市崇明县、宝山区、浦东新区,及江苏省的常熟市、南通市、海门市、启东市、太仓市等。

长江口历史

编辑
在晋朝(公元265年)长江河口延伸到江阴附近,潮区界在九江附近,崇明岛在唐朝初期(公元618年)出水,现在长江河口的形势是在唐宋以后才形成的。自1842年起,长江口已有海图。在这一百多年内,长江口门南北两咀(苏中咀和南汇咀)的宽度又由118km缩窄至90km,水下三角洲则逐渐向海伸展,-5m线普遍向海伸展5-10km(南港口外最大伸展距离达14km),潮区界下移至安徽大通。随着河口延伸,江面逐渐缩窄。历史时期镇扬河段和江阴河段江面宽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别缩为2.3km和1.5km;南通河段在1915年宽度尚有18km,1920年在浏海沙河南岸并岸之后江面缩窄到7.0km左右;徐六泾河段宽度的缩窄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原来宽达13km的江面于通海沙和江心沙先后围垦成陆之后,缩窄为5.0km。长江河口缩窄的特点是沙洲或暗沙并岸,由分汊水道并为单一水道,河床趋于稳定。历史上长江口曾七次沙洲并岸。其中除最近两次由于人为因素加速了演变外,其余五次皆为自然演变的结果。

长江口演变

编辑
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长江的河口也一直在变化。2000年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的扬州镇江附近。至公元3世纪,长江入海口在江阴一带。到了唐武德元年(618年),崇明岛开始形成,自此河口被分为南北两支。19世纪后期,长兴岛横沙岛陆续露出水面,后又形成了九段沙

长江口地理

编辑

长江口水丰沙富

长江河口水丰沙富,据大通站资料,最大、最小和年平均流量分别为 92600米3 /秒、 4620米3 /秒、29300米3 /秒,年径流总量9240亿立方米。5~10月为洪季,径流量占全年的71.7%,以7月最大;11~4月为枯季,占28.3%,以2月最小。年平均含沙量0.544千克/米3 ,年平均输沙量为4.86亿吨,沙量在年内分配比水量更集中。

长江口地理环境

潮汐在口外为正规半日潮,在口内为不正规半日潮。南支潮差由口门往里递减,口门附近的多年平均潮差为2.66米,最大潮差4.62米,属于中等强度(平均潮差为2~4米)的潮汐河口。北支潮差较南支稍大。潮流在口内为往复流,出口门后向旋转流过渡,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向。通过口门的进潮量枯季小潮为13亿立方米,洪季大潮时达53亿立方米。
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最远可达济州岛附近。枯季盐水入侵一般可至南北支分汊口。盐淡水混合北支为垂向均匀混合型,在南支口门附近枯季大潮出现垂向均匀混合型、洪峰流量大又遇特小潮差时出现高度成层型外,全部及部分混合型出现机率最多。南槽、北槽和北港下段存在上层净流向海,下层净流向陆的河口环流。滞流点附近有最大浑浊带。洪季小潮时常有浮泥出现,航道拦门沙与洪季滞流点位置吻合。
长江口外流系有台湾暖流、江浙沿岸流和苏中沿岸流。夏季,台湾暖流增强,苏中沿岸流减弱,长江冲淡水在口门附近先顺汊道方向流向东南,约在东经122°30′右转向东北或东。冬季,台湾暖流减弱,苏中沿岸流增强,长江冲淡水沿岸南下,成为江浙沿岸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见东海)。南港实测最大波高3.2米,向口外海滨波高逐渐增大,曾测得6米波高记录。
徐六泾以下,河槽有规律分汊。在科氏力作用下,长江河口存在明显的落潮流偏南、涨潮流偏北的流路分异现象。在涨落潮流路之间的缓流区,泥沙容易淤积形成水下沙洲、沙岛,促使水道分汊。在徐六泾以下被崇明岛分为南支和北支,南支在浏河口以下被长兴岛横沙岛分为南港和北港,南港在横沙以下被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从而形成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形势。
  在径流与潮流两股强劲动力作用下,河口段河床冲淤多变,主槽摆动频繁。18世纪中叶长江主流重归南支后,北支已日益淤浅,永隆沙至青龙港河段有涌潮,水、沙、盐由北支上口向南支倒灌,但北支在洪季仍偶有泄水、泄沙现象。崇明岛历史上南坍北涨,现在有向苏中并岸的趋势。长江径流基本上由南支排泄,南支河面宽阔,多水下沙洲,河槽演变复杂,目前正处于强烈变化阶段。南港与北港,南槽与北槽的主次关系很易更替。1842年南港为上海港的通海航道。1870年后因南港水深恶化辟北港为主航道,1927年北港上口淤浅,通海航道又改走南港。1958年后北港的分流量已大于南港。
四条入海汊道均存在航道拦门沙,其滩顶水深除北支外,一般在 6米左右,比较稳定。在径流、潮流和盐淡水异重流作用下,有洪季淤、枯季冲,小潮淤、大潮冲的变化规律。南槽浅滩是长江河口最大的航道拦门沙,水深不足7米的滩长25公里左右,不足10米的滩长达60余公里,成为入海航道的天然障碍。
在口外,有水下三角洲,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其上端为拦门沙滩顶,下界水深约30~50米,北面与苏中浅滩相接,南面越大戢、小戢叠覆在杭州湾的平缓海底之上。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但也与苏中海岸和杭州湾存在着泥沙交换。
长江河口港埠众多。中国最大的海港上海港扼长江咽喉。年吞吐量1982年近9000万吨。1975年,通海航道水深已浚深到7米。每年入海离子径流量为14823万吨,占全国入海总离子径流量的43%。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海,使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形成中国最大的渔场。河口土地资源潜力很大。据1978年测图量计,在南北支分汊口以下,零米等深线以上的滩地面积有779平方公里,2米以上的有1239平方公里,5米以上的有2833平方公里。据统计,近30年来,仅上海市就围垦了约80万亩土地。

长江口水文研究

1842年开始有水深测量图。1915年进行了首次水文测验。1958年开展了上自江阴下至口外海滨的大规模水文泥沙测验。1971年以来,围绕长江河口的治理,对河口区的水文、泥沙、沉积、河床演变及工程措施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做了模型试验和试验性工程。 [16] 

长江口长江口水域

编辑
长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同时兼具工农业取水、通航、纳污、围垦、生态等多种功能,长江口已成为上海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支撑之一,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长江口不仅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经通道,也是亚太候鸟迁徙的主要驿站。近几年出现了将大量滩涂湿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现象,不利于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如何有序开发长江口滩涂资源,合理保护长江口湿地,对于维持长江口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地理地貌 [16] 
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0万平方公里;
长江河口区分三个区段:近口段——安徽省大通至江苏江阴,长400公里,受径流控制;河口段——江阴至口门(拦门沙滩顶),长240公里,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口外海滨段——口门至30~50米等深线附近,以潮流作用为主。
江阴下游80公里处的徐六泾河段,1985年大量围垦,河宽13公里缩窄到5.8公里,形成节点河段;徐六泾至口门160公里,口门启东咀至南汇咀江面宽达90公里。
长江口目前是三级分汊四口入海。

  
二、气象
风:常风向NNE及SEE;强风向NNE,实测引水船处最大风速26m/s(1981年09月10日8:00)风力大于6级大风日数(引水船站)见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6级大风天数
5.2
4.2
2.5
3.3
2.1
1.7
2.2
3.3
2.7
3.8
4.8
6.0
41
雨:横沙站2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1030mm,最大日降水量135mm(1979年09月10日),年平均降雨118天。
雾:雾日数佘山53.7天/年、宝山27.5天/年,引水船28.4天/年。各雾日的平均雾时佘山为6.2小时,引水船为3.3小时。
雷暴:多年平均雷暴日数15.4天,年最多雷暴日数22天(1976年)。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 1.    省级河长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引用日期2017-09-05]
  • 2.    上海地名志->--第一篇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第一章海、河、湖->--节 第二节 河流
  • 3.    上海通志 第二卷自然环境 第二卷 自然环境 概述
  • 4.    上海通志 第二卷自然环境 第四章水文 节 第六节 水文特征
  • 5.    上海通志 第二卷自然环境 第四章水文 节 第二节 长江口
  • 6.    上海地名志->--第一篇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第二章山、岛、沙->--节 第三节 岛、沙
  • 7.    上海通志 第二卷自然环境 第四章水文 节 第四节 河流
  • 8.    上海渔业志 >> 第二篇捕捞 第二篇 捕捞
  • 9.    上海渔业志 >> 第一篇环境与资源 第一篇 环境与资源
  • 10.    上海港连续7年吞吐量世界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引用日期2019-03-04]
  • 11.    历史沿革  .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引用日期2019-03-04]
  • 12.    港口概况  .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引用日期2019-03-04]
  • 13.    港口概况  .南通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19-03-04]
  • 14.    上海农垦志->--第一编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第一章滩涂资源->--节 第二节 河口沙洲变迁
  • 15.    长江口简介  .中国水资讯网[引用日期2014-07-08]
  • 16.    长江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引用日期2013-01-14]
展开全部 收起
词条标签:
地理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