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进萍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欧进萍,男,1959年生,湖南宁远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工程专家。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欧进萍于1978年大学毕业于湘潭大学水电系 [1]  ,1983年于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结构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任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副校长,2000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1]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2006年至2012年任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3-4]  ,2011年当选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5]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智性科技南通有限公司董事长 [6-8]  。兼任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心主任 [9] 
中文名
欧进萍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
出生日期
1959年4月15日
职    业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事长
毕业院校
湘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工大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长
代表作品
《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智能控制》
学    历
博士

欧进萍人物经历

编辑
1976——1978,湘潭大学零陵分校水电系大学毕业;
1978——1979,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原机械系)工作; [10] 
1979——1983,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导师:陈敬生教授);
1985——1987.11,哈尔滨建筑大学结构力学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王光远院士);
1987.12——1990.05,哈尔滨建筑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在站破格提升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0.06——1993,哈尔滨建筑大学研究员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欧进萍院士讲话
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欧进萍院士讲话(2张)
1993——1996.02,哈尔滨建筑大学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
(其间:1995—199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6.02——1999.06,哈尔滨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1999.06——2000.05,哈尔滨建筑大学副校长、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2000.05——2006.05,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44岁) [2] 
2006.05 [3]  ——2012.08 [4]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11]  ,土木工程、力学、海洋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2-13] 
2013.08—— 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心主任 [9] 
2018.09,欧进萍院士团队的“南通装配式建筑及智能结构研究院” [14] 

欧进萍研究方向

编辑
哈工大博士生导师欧进萍 哈工大博士生导师欧进萍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领域:针对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海洋平台结构及其地震、台风、波浪、冰力和爆炸冲击等具有空间分布、随机特性和动力效应的灾害作用,开展多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融合的防灾减灾工程和防护工程研究。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结构灾害动力效应与振动控制,结构灾害演化行为与健康监测,抗灾减灾新型结构体系与性能设计。 [15] 

欧进萍学术兼职

编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工程学科组副组长
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曾任副组长)
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IASCM)执行理事
国际结构智能健康监测学会(ISHMII)执行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内其它多个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
《国际结构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报》等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和副主任编委
2011年10月27日,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大会选举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5] 

欧进萍学术奖励

编辑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奖;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欧进萍学术成果

编辑
在结构动力可靠性与地震损伤方面,建立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基本理论,发展了结构抗风和抗震的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损伤分析和设计方法;
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研制出多种结构耗能减振装置和智能控制系统,建立了结构耗能减振与智能控制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在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研制出多种结构局部性态长期监测智能传感器,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的试验与示范系统;
在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方面,建立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与维修决策理论和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发展了平台结构冰振控制技术;
部分成果已被我国有关规范和规程采纳和应用于多项实际工程;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24项;
发表学术论文210篇、出版著作4部;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培养毕业的博士28人、硕士40人,指导出站的博士后15人。 [15] 

欧进萍人才培养

编辑
关于精英人才的培养,欧进萍表示:精英教育是培养英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优质教育过程。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地利用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努力培养“对民族、社会和未来具有强烈责任意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的精英人才。研究型大学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培养模式、培养机制、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革,努力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哈工大教授欧进萍 哈工大教授欧进萍
本科教育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石,大连理工大学把本科生培养作为学校基础性、战略性的首要任务,按照培养精英人才要求,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新体系。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以“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三层次”(通识教育 学科大类教育 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大力推行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为基本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大规模实施本科生创新实验活动,切实推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研究型大学的强势学科、强势科研带动本科人才培养;逐步建立与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国际化培养渠道,辅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精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连理工大学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进一步统筹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以博士生培养质量为重点,促使博士生瞄准科技前沿开展研究,开阔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加大研究生教学改革与优秀课程建设力度,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批评精神和创新意识;制定跨学科教授团队的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计划,促进博士研究生的交叉学科培养和交叉学科交流,探索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大学人才的培养要防 [14]  止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人才培养要在全面的“人”的培养基础上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古国,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思想和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对世界文化与思想的理解、批判与借鉴能力,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实践和成就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然后是我们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探索和实施通识教育,不一定照搬国外的模式,中国古代、甚至科举制的人文素质教育,虽然过于偏废,但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和吸取精华,或许“中国古代过于偏废的人文教育 当代过于功利的技能教育”会是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对民族、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先进的价值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全面的“人”的培养以及对民族、社会和未来的理解、认同和憧憬。如果我们培养的有些“人才”,连起码的饮水思源的良知、报效祖国的意识都没有,那我们的教育要反思;如果我们培养的有些学生的父辈津津乐道地高谈孩子在国外效力和成就,那我们的社会需要反思。

欧进萍教师素质

编辑
关于大学教师素质问题,欧进萍认为:研究型大学要建设一支以领军人才、杰出人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为主体,精干高效、结构合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的综合素质、宽广的国
欧进萍(图右)院士在哈会见德法两国学者 欧进萍(图右)院士在哈会见德法两国学者
际视野、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
为了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大连理工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计划地扩大教师队伍规模、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用人环境,形成培养、引进和汇聚高水平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制度氛围。
科学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努力实现分类、分层次管理。实现“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岗变薪变”的用人机制,实行岗位动态聘任和管理。通过岗位设置,围绕学科(专业)和科技平台建设,形成以学术方向、研究团组或教学团队为主要型式的运行机制;通过强化学术方向的队伍结构和赋予教授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实现“人适其位、位司其职”。
稳步推进教师岗位评聘机制改革。高效平稳实施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任,岗位分级聘任采取履职考核方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校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会的作用。考核标准综合考虑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和贡献,既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尊重历史贡献。实施年轻教师5年考核淘汰制,促进和优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行政人员职员职级聘任工作,初步建立了行政人员发展和晋升的长效机制。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学术水平问题,长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任务、这样的工作任务如何能够提升学术水平、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主要精力和责任都集中在什么方面,同样是要解决好的问题。在去年年底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上,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说到:听说有些学校的学生对有些老师不像我们当年那样对老师敬佩了。此话引起我们的共鸣和震撼。总体上来说,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稳步提升,尤其是师资队伍学术水平比三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值得我们反思和警觉的是:我们的大学及其教师队伍是否把主要的精力、责任和资源放在了人才培养上。

欧进萍著作教材

编辑
1. 欧进萍、王光远,结构随机振动,1998;
2.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与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2003;
3. 欧进萍、段忠东、肖仪清,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
4. 欧进萍、段忠东,结构可靠度: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 [15] 

欧进萍学术讲座

编辑
《城市与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 [16]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收起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科研人员 教师 大学教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