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桂荣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闵桂荣,1933年6月2日出生于福建莆田,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问 [1] 
1952年闵桂荣考入厦门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之后因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工学院学习;1963年前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中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75年担任卫星总体部的领导职务,负责返回式卫星总体设计工作;1985年被任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198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2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委任为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得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1] 
闵桂荣前期主要从事工程热物理研究,特别是航天器热控制研究和发展工作,后期从事人造卫星总体技术的领导工作 [2] 
中文名
闵桂荣
外文名
Gui rong Min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省莆田市
出生日期
1933年6月2日
职    业
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南京工学院,前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 [3] 
主要成就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2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4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学    位
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性    别

闵桂荣人物经历

编辑
闵桂荣
闵桂荣(5张)
1933年6月2日,闵桂荣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一个贫民家庭。
1952年,闵桂荣从莆田市第一中学毕业 [4]  ,并考入厦门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就读,之后因为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学习。
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3]  1960年,前往前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学习。
1963年,热物理学研究生毕业,获得前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中国,被国家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承担航空发动机传热问题的研究工作。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关键技术攻关全面展开,既没学过也没干过人造卫星技术,只在展览会上见过人造卫星模型的闵桂荣领命承担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有关热控制技术的研制任务,带领一批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进行攻关,先后担任卫星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至1968年1月)。
闵桂荣
闵桂荣(12张)
1968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至1985年1月) [2] 
1975年,闵桂荣担任卫星总体部的领导职务,负责返回式卫星总体设计工作。
1979年,闵桂荣率领空间热物理代表团赴美参加美国宇航学会热物理年会,这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首次在国际会议上进行高水平的航天学术报告。
198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任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至1985年1月) [1] 
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87年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邀请全国科技界各领域14位中年科技专家及夫人到北戴河休息两周,闵桂荣也在受邀之列 [5]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隶属于技术科学部。
1992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3年,被委任为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领导和组织了中国未来航天高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
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闵桂荣主要成就

编辑

闵桂荣科研成就

  • 航天器热控制
闵桂荣在航天器热控制方面,负责完成了中国多种人造卫星的热控制任务,并在航天器热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作出系统和创造性的成就。闵桂荣主持并研究制定了卫星热平衡试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提出了卫星热平衡方程积分关系式。他和同事们开辟的航天热控制这门新技术,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中国早期各种卫星的温度控制问题,而且为以后研制多种人造卫星提供了技术基础,并使中国热控制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2] 
  • 卫星总体设计
闵桂荣作为卫星总体设计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多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飞行工作。
1975年11月,闵桂荣负责的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成功,卫星入轨飞行三天后按计划返回中国大地,并首次带回空间遥感照片,但是这颗卫星在返回防热、落点精度等方面暴露出的技术问题不尽如人意,为改进设计,做好后两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此时唐山大地震突然爆发,闵桂荣和同事们不顾安危走进车间和实验室,当再赴发射场时,飞行试验终于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由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和技术的国家。
1983年,闵桂荣被调任去领导研制一种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并担任该种卫星总设计师职务。经过四年的研制攻关,完成了01批次三颗卫星的制造,并分别于1987、1988、1990年连续三次发射成功,完成飞行试验,带回了高精度遥感照片。
1985年,闵桂荣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之后,当卫星研制面临经费困难时,他强调航天技术是立院之本,困难再大,也要集中精力搞航天技术;当国防科技面临体制改革时,他又适时提出了“以天为本,天地结合,走向世界”的新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成功研制发射了12颗人造卫星,空间技术也日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开始为其他国家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搭载试验,并与巴西签定了合作研制中巴资源卫星的计划,中国卫星技术首次走向世界 [6] 
  • 学术论著
截至2003年,闵桂荣先后发表科技论文70多篇,刊登和发表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还出版《航天器控制》、《宇航技术工程手册》、《卫星热控技术》等书籍 [6]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名称作者出版社
2003.09《献身航天 造福人类 闵桂荣院士文集》闵桂荣著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1《航天技术词典》闵桂荣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12《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航天卷》闵桂荣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09《卫星热控制技术》闵桂荣主编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1.09《导弹与航天丛书卫星工程系列 卫星热控制技术》闵桂荣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1985.08《航天器热控制 第2版》闵桂荣,郭舜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08《航天器热控制》闵桂荣,郭舜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12《宇航技术工程手册》(苏)索洛多夫编;闵桂荣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5《不同流体自然对流放热过程的研究》闵桂荣著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成果奖励
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
1985年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五完成人)
1990年某定位卫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完成人) [7] 

闵桂荣人才培养

闵桂荣对培养人才工作极为重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留苏回国后,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就多次为中国科技大学高年级学生讲学,并指导毕业生论文等工作。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担任领导期间,他十分重视研究生和在职人员的培养工作。他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该院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他还积极支持有关高等院校新办专业培养航天人才的工作,他是中国国内5所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除此之外,在空间技术研究院,闵桂荣是博士生导师,还指导培养了一批空间技术方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8] 

闵桂荣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来源
1980年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6年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88年国防科工委颁发的荣誉奖
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7] 
1991年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8] 
1997年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2001年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闵桂荣个人生活

编辑
闵桂荣3岁时就被父母忍痛卖给别人做儿子。7岁那年,闵桂荣眼见到自己的养父病重,却无钱医治,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病逝,旧中国民不聊生的苦难生活激发了少年闵桂荣的爱国情怀。他从小在绘画和音乐上,就显示出天赋。学生时代的他,拉过胡琴,广东音乐《良宵》是他的拿手好戏,在苏联留学时,闵桂荣还是民族乐队的积极分子。画国画,画花鸟,曾是他的灵感所至 [6] 

闵桂荣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担任职务
1986年6月-199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常委
1991年5月-1996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常委
1993年3月-1998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6年5月-200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常委
1998年3月-200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闵桂荣人物评价

编辑
闵桂荣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
闵桂荣是资深的卫星专家,与中国卫星相伴一生,见证了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6]  。他有着冷静的思考,缜密的计划和不挠的个性,其中不乏勇气、魄力和胆识 [9] (人民网评)
闵桂荣积极支持教育工作,努力培养人才,为中国航天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8] (何梁何利基金评)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航空航天 科学家 物理学家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