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鉴衡

编辑 锁定
谢鉴衡(1925年1月3日-2011年2月9日) [1]  ,湖北洪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专家,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历任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工程系主任、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水电部三峡工程研究及论证泥沙专家组副组长,《泥沙研究》杂志主编,《国际泥沙研究》、《水利学报》《人民黄河》杂志编委等职。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中文名
谢鉴衡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25年1月3日
逝世日期
2011年2月9日
职    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专家,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毕业院校
湖北洪湖人
主要成就
中国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的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品
《河流模拟》,《中国泥沙研究》(英文版),《河床演变及整治》,《河流泥沙动力学》

谢鉴衡个人经历

编辑
1946年,未读过高中的谢鉴衡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他选择了后者,学土木工程专业。在这里,他遇见了我国著名泥沙专家张瑞瑾先生。
1950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5年11月在原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水利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并回母校工作,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1961年11月一1963年5月赴越南水利学院、越南水利科学研究院任专家;
1964年回国后,除从事教学工作外,他还潜心投入到河流泥沙运动力学、河流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研究;
1956年至1965年的10年间,他带领同事、学生5次从黄河中游孟津小浪底到入海的河口800多公里的沿途实地考察,每次都长达一个多月,其艰辛无法言述。其中最险最苦的是黄河口的考察。1965年秋,为了摸清黄河口泥沙运动规律,他从海上逆水闯入河口,没几分钟,河流摆走它处,谢鉴衡在搁浅的船上无路可逃。被困第三天,忽闻水声,河流奇迹般地又摆了回来,他才因水得救。他一次次不顾生命危险为黄河水“号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研究,谢鉴衡得出了理论论断和治理黄河的措施。
1970年起,谢鉴衡把研究的重心转向了长江。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在长江上兴建的一座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很多技术问题首次碰到,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其中泥沙淤积问题,大江截流问题、软弱地基问题被称为当时世界性三大难题。
1971年起,谢鉴衡带领他的同事们对葛洲坝船闸引航道冲沙难题进行了长达8年的技术研究。8年里,谢鉴衡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他都是全心投入研究。他多次来到宜昌,来到葛洲坝,来到施工现场,针对葛洲坝的地形地貌确定冲沙闸的最佳方位,制定兴建冲沙闸的最佳方案。1971年至1978年8个春秋,谢鉴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反反复复地研究,得出了被张瑞瑾教授概括为“静水过船,动水冲沙”的解决方案,不但确定了最佳冲沙时间和冲沙历时,更为葛洲坝工程的整体布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79年至1980年谢鉴衡主持宜昌工地葛洲坝坝区泥沙模型的试验研究工作,在极为复杂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攻关,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船闸的回流淤积、异重流淤积及坝区河势规划等重大技术问题。 1981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12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300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一成功,为他研究举世瞩目的三峡泥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工也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2年,谢鉴衡受国家科委和水电部委托,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技术攻关,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身为国家科委长江三峡泥沙专家组副组长的谢鉴衡心中十分清楚: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三峡泥沙问题比葛洲坝更为复杂重要。有人说泥沙问题是修建三峡大坝的拦路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的确如此,大库容、高水位、高流速的巨大工程,解决泥沙问题是一个重大技术难题。而对三峡工程能否长久使用、黄金水道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重庆港是否会变为死港等诸多事关泥沙的重大问题,谢鉴衡一次又一次地作了艰苦卓绝、深入细致的调查、实验、分析、提交了一份又一份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谢鉴衡带领科技人员用原型观测,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与已建工程类比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并经过与国内外众多的著名泥沙同行的多次研讨与审议,得出明确的结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根据实体泥沙模型试验成果,谢鉴衡认为: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水库运行数十年后,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在特殊干枯的水文年份,当水库降落至最低水位时,可能对变动回水区航道和港口作业造成不良影响,但可以通过优化水库调度、航道整治和港口改造加以解决。坝区泥沙淤积对航道和发电的影响,通过采用优化建筑物布置和设置防淤、排沙、冲沙等工程措施解决。
1984年11月,谢鉴衡在江轮上向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汇报了三峡水库变动回水泥沙冲淤对航道影响及其解决途径,并提出长江上游实现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造生态环境,减少长江泥沙含量,同时在长江上游的干流,建设一些大型水库,拦截部分泥沙,减少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1985年5月,谢鉴衡在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扩大会上再次谈了解决三峡水库变动回水泥沙冲淤对航道影响的看法,提出了对三峡工程蓄水位方案的新建议,倍受中央领导重视。
1986年7月,谢鉴衡在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讨论会上提出了泥沙“蓄清排浑”的观点,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他的这一观点,使大家达成共识。

谢鉴衡所获荣誉

编辑
中国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的创始人之一
上世纪60年代,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1991年获国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颁发的“七五”攻关有关三峡工程泥沙研究的个人荣誉证书

谢鉴衡成果贡献

编辑

谢鉴衡代表性论文

《非均匀沙分级起动规律研究》、《水库坝前冲刷漏斗平衡形态的数学模拟》、《黄河下游河床变形长期预测数学模型的研究》。

谢鉴衡著作

编著的《河流泥沙工程学》,《河流模拟》,《中国泥沙研究》(英文版),《河床演变及整治》,《河流泥沙动力学》等教材,广泛用于教学、研究等领域,其中《河流泥沙工程学》是中国仅有的一套完整的泥沙工程学教材,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谢鉴衡研究

谢鉴衡在河流泥沙运动学、河床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问题上卓有建树,为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黄河中下游及河口治理等重大水电工程泥沙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三峡工程论证泥沙专家副组长,参与并领导了三峡工程问题的研究,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关于黄河演变的理论研究及治理思路,在几十年的治黄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谢鉴衡人物魅力

编辑
谢鉴衡是一位严格的教师。曾有一位在职研究生,临近毕业,硕士论文不太令人满意,谢鉴衡与他讨论了多次,直到毕业,谢鉴衡对论文还是不太满意,随即要求这位学生延长两个月毕业。后来,这位学生找到了谢鉴衡的夫人罗国芳老师,说想回单位工作,准备不读了。“那怎么行,你还得把论文弄好再说。”夫人说情也不行。
谢鉴衡关爱学生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他的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患病后无钱上医院。谢鉴衡知道后,与夫人一起带上钱送这位学生到医院治疗,还几次专程去医院看望。
谢鉴衡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一线工地上,总是话不多,闲话更少,一般不跟身边的人聊天。不了解他的人,有点怕他;而了解他的人,还是怕他。因为一谈到专业问题,如果出了什么纰漏,他总是会跟你一点一滴地指出来,绝不含糊其词 。他的学生李义天在博士论文中对书本上的挟沙力公式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谢鉴衡对此则持不同看法,为这个问题,师徒二人前后讨论了十多次。有一次,两人甚至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讨论,虽然他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只是李义天论文中的一个小问题,但谢鉴衡仍不轻易放过。
谢鉴衡象蜡烛一样,用自己的燃烧去照亮每一颗智慧的心灵。他培育的桃李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教育的学生不同种族、不同肤色,遍及世界各地;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现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水利水电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水利学院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环境变化耦合机理”项目首席科学家李义天就是他的得意门生;现为越南河内水利大学副校长的陶春学也是他钟爱的弟子……。2005年3月,他的学生捐资设立了“谢鉴衡河流工程教育基金”

谢鉴衡人物逝世

编辑
2011年2月9日7时38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专家、河流泥沙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鉴衡,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教师 大学教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