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莪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杨士莪,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 [1] 
杨士莪的主要研究方向:声传播海洋声场分析,
中文名
杨士莪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天津市
出生日期
1931年8月9日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物理系
主要成就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    别
祖    籍
河南南阳

杨士莪人物经历

编辑
杨士莪 杨士莪
1931年8月9日,杨士莪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河南省南阳市。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对子女的学习是十分重视的,即使在抗战逃难时期,全家人被迫多次搬迁,都没有舍得丢下那一大箱重重的、孩子们无比喜爱的书籍:童话、小说、历史故事和科普读物,在这种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杨士莪从小就养成了渴求知识、刻苦自学的好习惯。
1947-195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已经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的杨士莪正在余瑞璜教授指导下开始做X光管方面的毕业作业,这时海军通过高教部来清华大学调青年教师与高年级学生去大连第一海军学校工作。杨士莪在一次全班上街宣传活动返校后,遇到原校本系教师(当时已参军在海军学校工作)慈云桂来系进行宣传动员。作为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杨士莪立即报名参军,告别了学生时代,于11月底在大连第一海军学校入伍,走上了工作的道路。1950年,因工作需要,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提前毕业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
1950-1952年,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物理组。
1953-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教授会。
1954-195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讲师。
1957-1959年,先后在沈阳科学院干部学校、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习。
1959-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
1970-1978年,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
1978-1995年,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改名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水声研究所所长。
1982-1987年,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5年7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杨士莪主要成就

编辑

杨士莪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杨士莪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的研制,领导研制并完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作为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了中国历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任务,从中获取了大批宝贵的资料,开创了中国独立深海水声考察的先例。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开拓者,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降噪和测量方法,领导了探雷声纳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目标识别的新途径等。
杨士莪以后又担任船载式鱼雷轨迹跟踪测量系统研制组组长,该系统无论是技术方案、设计思想在当时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做到了精度高、实时测量,而且是船载式,为中国填补了空白,研制经费仅是国外的十分之一。该项于1996年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还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杨士莪领导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作,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他解决了单基元异步信号测漂超短基线多途信号相位修正、高数据率模糊、提高定位精度的混合模型等关键技术。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主持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声定位技术,为中国水声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第一颗洲际导弹的研制,杨士莪作为水声测量系统的负责人,领导完成了海上深水靶场水声落点测量系统的研制工作,为确定洲际导弹的准确落点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杨士莪在该系统中提出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测阵方法、声线修正和定位精度等,填补了国家空白,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80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56年秋天,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政委找到正在该系担任天文测量课教学的杨士莪,通知他在继续担本课程教学外,努力学好俄语,准备改行研究水声专业。在旧中国水声领域是一片空白,而苏联是世界上水声专业开展较早、技术较先进的几个国家之一。于是,学好俄语去苏联进修成为杨士莪的当务之急。1957年10月,杨士莪在苏联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水声专业进修学习,这次改行也为杨士莪确定了日后为之奋斗近半个世纪而无怨无悔的专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改行后,不仅要在新的专业领域一点一滴地学起,还要克服专业语言的障碍以及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国生活方式。从1950年起,参加工作9年以后,才算结束了以改行学习为主的阶段,稳定了专业方向。1959年初中国开始落实全国水声工作的规划布局。当时哈军工的声纳专业算是全国起步最早的单位,但专业领域十分局限。杨士莪随着国家的规划部署,逐步开展了各项有关教学、科研工作,到1965年时专业已基本覆盖了水声学各主要领域。1994年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南海水声综合考察结束后,考察队员登上了祖国南疆的永暑礁,当一边听着守岛战士介绍他们的生活、工作,一边眺望着浩翰无边的大海时,杨士莪更深切地感受到保卫祖国海疆、开发祖国海疆的意义。今天,水声学在中国已不再像50年前那样一片空白,在若干方面还敢于和技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试,可以说在这一份骄傲中,杨士莪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学术论著
专著有《水下噪声学》、《水声传播原理》,并与人合著《声学原理》。

杨士莪人才培养

杨士莪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杨士莪院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并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杨士莪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多名博士生、硕士生的导师工作,仍然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水声科学研究辛勤地耕耘着、奉献着。多次荣获学校研究生教学优秀奖一等奖。
杨士莪于1959年10月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在苏联进修水声专业的学习,回到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并根据中国1959年初才开始的水声工作规划布局,在哈军工积极倡导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开辟了水声专业新的专业化领域。到1965年水声专业已基本覆盖了该专业的各个主要领域。1961年,已经是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的杨士莪,编著了《水下噪声学》、《声学原理》等一批中国最早的水声理论著作,其中1965年出版的《水下噪声学》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有关专著;与此同时还培养了该专业的第一批专业骨干和年轻教师队伍。作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杨士莪和本专业全体同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不同挫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奋斗中,通过长期磨练,形成了一个坚韧顽强,团结协作的整体,这种优良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第二个春天,在教育事业方面,国家恢复了本科生的招生工作,并且开展了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978年,已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教授的杨士莪也陆续开展了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1981年在杨士莪和本专业全体同志的努力奋斗下,该校水声工程专业获得了中国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又第一批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以后又建成国家级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到2010年止,在杨士莪指导下已有3名博士后出站、20余名博士生毕业;有20余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这些高层次的水声专业人才已是国内及国外各个单位的科研及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为水声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4年杨士莪被授予国家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杨士莪荣誉表彰

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国防科工委的先进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杨士莪社会任职

编辑
国家级专家组专家,哈尔滨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曾兼任国家教委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船舶组专家、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哈尔滨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多年来,杨士莪承担过诸如黑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声学学会理事、水声分科学会主任委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论组成员、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地震学会理事长等大量的社会职务。

杨士莪个人生活

编辑
父亲杨廷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祖父早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初期在家乡积极办学,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父亲曾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早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而后一直在高等院校任教。

杨士莪人物评价

编辑
杨士莪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决策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但要为中国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还要为学校和中国水声专业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工作。开会、出差、调研及具体项目的实施,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职务、职位的变化,时间的紧张和不定性而忽视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每次杨士莪出差、开会或出海试验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学生确定上课时间,占用节假日上课也是常事,而且课后的答疑、批改作业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甚至于有很多学生和年轻教师惧怕杨士莪这种认真的教学方式。现在桃李满天下的杨士莪院士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学生,他们都说如果当时没有这种认真的精神,现在也不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这种严格要求对他们无论是做人和做事都是受益匪浅的。
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曾荣获过国防科工委的先进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有专著两部,其中《水声传播原理》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评奖中获优秀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其他省部级奖多项。曾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船舶组组长、国家教委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国家级专家组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倡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并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决策作出了突出贡献。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科研人员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