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1922年、1924年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1942-1946年在中国,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6-194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66-1977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1983年在英国剑桥任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1990年任名誉所长。
[1]
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其对中国文化,科技做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
人物关系有错误 已反馈
-
纠错关闭纠错
在20世纪初,科学史界公认的结论是古代中国在农业和工艺品制造上有其独特天赋,但并没有足以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性科技发明。打破这一传统结论,并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一个英国人。准确的说,是一个出生在苏格兰的英国生物化学家。他就是诺尔•约瑟夫•尼汉姆,广为人知的中文名名字:李约瑟。...详情
相关新闻
内容来自

- 中文名
- 李约瑟
- 外文名
-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 国 籍
- 英国
- 出生地
- 伦敦
- 出生日期
- 1900年12月9日
- 逝世日期
- 1995年3月24日20时55分
- 职 业
- 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 [1]
- 毕业院校
- 剑桥大学
李约瑟人物生平
编辑李约瑟童年时期
1900年12月9日,李约瑟出生于英国一个基督教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的
独子。他自幼性格内向怕羞,但他是在充满知识的环境中成长的。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教他写字,还教他做木工活、观察鸟类和欧洲地理、植物分类等知识。他尤其喜欢法国,后来曾游学法国一个学期,法语也是他运用娴熟的一种外语。李约瑟阅读面很广,10岁时就囫囵吞枣般地一次“啃”完了德国弗里德里希·希勒格尔(Friedrich Schlegel)的《历史哲学》原文。

李约瑟(6张)
在家庭朋友、医生约翰·布兰德-萨顿(Sir John Bland-Sutton)的影响下,李约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通过观摩手术和为父亲的外科手术当助手。他在认识到自己在科学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后,申请学习医学,想成为一名医生。
[3]
李约瑟大学时期
1917年10月,李约瑟进入剑桥大学,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尤其是那些与宗教有关的社团活动。他还负责邀请著名学者前来给医学生做人文科学讲座。这些讲座涵盖的科学史之广,尤其是人类的思想活动如何导致众多的科学试验、思想和理论的产生,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几乎是一入学,李约瑟便放弃了成为外科医生的想法,在他看来,外科医生就是“锯骨头”,太机械,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导师建议他改学化学,李约瑟也认为化学比解剖来得有意思。
1920年李约瑟获得学士学位。而这时,李约瑟失去了父亲。同时他找到了生物化学大家弗里德里希·戈兰德·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霍普金斯马上要李约瑟到他的实验室工作。在他的指导和呵护下,李约瑟的学术水平和地位节节上升,在短短几年中便晋升为高级讲师(reader)。
[3]
李约瑟中年时期
1923年春天,李约瑟开始与同事多萝茜·迈瑞·莫伊勒(Dorothy Mary Moyle)约会。多萝茜年长李约瑟5岁,是一位研究肌肉的生物化学家。次年9月13日,俩人结为夫妻。
193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约瑟的3卷本专著《化学胚胎学》,更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他将取得更大的功名。果不其然,他在1941年当选为英国王家学会会员。
1937年8月,鲁桂珍和另外两个中国留学生——王应睐和沈诗章——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鲁桂珍师从李约瑟的妻子。李约瑟几乎对鲁桂珍是一见钟情。根据李约瑟日记的记载,他们一起在剑桥的印度餐馆或最好的意大利餐馆用餐;观看根据赛珍珠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手挽手地沿着封冻的河边散步;到法国埃弗伦度假。
[3]
李约瑟中国情缘
在1938年2月的某个晚上,李约瑟与鲁桂珍有了肌肤之亲,地点是凯斯学院的寝室K-1。当时,李约瑟的妻子前去探望家人,而温切斯特的用词“the couple’s ener gies being spent”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完事后,两人躺在床上抽烟。在鲁桂珍的指导下,李约瑟在日记本上用中文写下了他们抽的东西——“香烟”。这是李约瑟第一次写中文。李约瑟端详自己的杰作,说道:“我必须学习这种语言。”接着,鲁桂珍为他取了个中文名字“李约瑟”。由于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和与鲁桂珍的关系,李约瑟产生了反战的情绪。他在集中精力完成第二本著作——被称为“继达尔文之后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学著作之一”的《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学》的同时,给英国的报刊写文章,到伦敦参加游行,并出版小册子,支持中国人民。
[4]
1941年夏,英国文化委员会任命李约瑟为设立在中国重庆的英-中科学合作馆馆长,并有参赞的头衔。
1942年夏天,他专程前往纽约,看望美国工作的鲁桂珍,告诉她即将踏上中国国土这一消息。在他们短暂的聚会中,李约瑟告诉鲁桂珍一个突然产生的念头:中国科学,总的来说——为什么没有得到发展?
1943年2月24日,在经过10个星期的航程后,李约瑟搭乘美国军用飞机从印度加尔各达起飞,于下午抵达云南首府昆明。
1943年-1946年间,李约瑟出行十一次,行程3万英里,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几无禁区。他在戈壁沙漠的敦煌盘桓,在洞窟速写、拍照,积累了足够写一本书的资料。他到都江堰驻足于公元前250年建立的大坝前,对这一中国古代工程深感敬佩。他喜爱战争时期的冒险生活,在途中遇见了不少三教九流人物,对中国文化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自己的中文日渐精通。也正是在中国期间,李约瑟找到了后来《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一事业的重要助手王铃。
1948年,王铃应邀来到剑桥,担任《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助理编辑,李约瑟还在剑桥大学出版社正式雇用王铃之前将自己工资的一半分给他。与此同时,李约瑟还结识了包括郭沫若、竺可桢等在内的朋友。李约瑟在访问迁移到遵义的浙江大学时,曾对竺可桢校长提起要写一部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的书。当日本投降,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稳定下来后,竺可桢便开始收集图书和资料,并海运到剑桥,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套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总计1万卷1亿7千万字。
1946年3月,李约瑟收到了他剑桥的左翼朋友、生物学家朱列安·赫里胥(Julian Huxley)的电报,邀请他回英国担任新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处处长。李约瑟似乎仍然对皮肯告状耿耿于怀,便选择了离开。但是,李约瑟仅仅在伦敦和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了两年。因为美国认为李约瑟亲共,并为他的工作制造障碍,不允许将联合国的经费发放到任何美国认为是左翼的科学组织。于是,李约瑟辞职返回剑桥,回到他的K-1,并马上着手他的计划。
1948年5月15日,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秘密”写作、出版计划。他提出,这本一卷的书面向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只要他们对科学史、科学思想和技术感兴趣;这是一部关于文明的通史,尤其关注亚洲和欧洲的比较发展;此书包括中国科学史和所有的科学与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两个层面。李约瑟认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过所有其他国家,但是,所得到的承认却远远不够。一周后,出版社复函,接受了李约瑟的计划。但数周后,李约瑟又修改了计划,将书的卷数扩大到7卷(第1卷,总论;第2卷,中国哲学;第3卷,前科学;第4卷,中国技术;第5卷,“李约瑟问题”;第6卷,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文明史的关系;第7卷,展望未来),在10年内完成。后来,《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出版计划又几经修改,工程变得越来越庞大。
[3]
李约瑟老年时期
1954年8月14日,《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1卷出版。但是,李约瑟却没有留在英国躬逢其盛。7月下旬,他和妻子前往巴黎与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鲁桂珍会面,开香槟庆祝著作即将出版。随后,李约瑟夫妇前往布达佩斯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会后,俩人来到法国小镇安波伊斯(Amboise),在达·芬奇度过生命最后三年的房子和墓地边上度过那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5]
1959年,他被所在的冈维勒与凯斯学院的院士们选为主席。
1971年,他被选为英国人文科学院院士,是仅有的几位同时是英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和王家学会会员的科学家。
1970年代中期,年已70多岁的李约瑟又迷上一位加拿大的华人女子时学颜(H.Y.Shih),并有过短暂却炽热的交往,他甚至想停妻再娶。但是,李大斐与鲁桂珍两人以“妻妾同盟”(concert of the concubinage),击退了时学颜,保住了他们的三角关系。
1991年,鲁桂珍去世后,李约瑟又写信给这位时女士和其他两位女士求婚,但都遭到拒绝。
1992年,英国女王更授予他国家的最高荣誉——荣誉同伴者(Companion of Honour)勋衔,这是比爵士更为崇高的勋号。
[3]
1995年3月24日20时55分,李约瑟逝世。
李约瑟成就贡献
编辑成就综述
李约瑟教授发表科学论文300多篇(生物化学和科学史约各占一半)、学术著作约50种,其重要的代表作有两种:一是1931年发表的《化学胚胎学》三大卷,创立了这门分支学科。另一是作为总设计师、组织者和主要撰稿人于1948年开始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拟出7卷34册,已出19册。
[1]
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在其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的序言中是这样表述“李约瑟问题”的:“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在科学技术发明的许多重要方面,中国人又怎样成功地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9]
相关解答
2、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5]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从20世纪50年代起历时45年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三十四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此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0]
支援中国
1942年,李约瑟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来到中国,支援抗战中的中国科学事业。行程遍及中国的十多个省,他访问了300多个文化教育科学机构,接触了上千位中国学术界的著名人士。李约瑟在英国阿斯得波研究所将世界最新科学研究资料信息制成微缩胶卷,躲过日寇搜查,赠送给中国科学家,设法帮助中国与世界建立信息联络,并为中国科研机构在国外采购了急需的器材设备,亲自组织英国皇家空军运到中国。李约瑟于1944年12月在伦敦作了《战时中国的科学与生活》的广播演讲,以不懈的努力为中国呼吁国际援助,促使英国文化委员会给予中国大批物资援助。同时,他还将中国科学家的文稿送到西方出版,并出钱资助中国学者到英国讲学。
[10]
李约瑟主要荣誉
编辑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
李约瑟主要著作
编辑1932年 | 《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 |
1931 年 | 《化学胚胎学》(三卷本) |
1948年 |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 |
2001年 | 《中国古代科学》 [2] |
李约瑟人物评价
编辑1995年李约瑟逝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为他出版传记《李约瑟:20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中写道:“这个人身体很好,高大魁梧,会骑马,在中国内地做了一些旅行,最远到过甘肃敦煌一带。在各地城乡他了解到一些传统技术,比如在农村看到很多水车,在乡下看到炼铁的。他搜集了好多资料,为他日后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提供了基础。”
[12]
李约瑟社会舆论
编辑“李约瑟问题”正式提出以后,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热烈的讨论。不过大量资料表明,类似的问题和讨论早已出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可以说,李约瑟不过是以中国科技史的西方专家这一独特身份重提这一问题,使这一问题更为引人注目。关于该问题早已有之的一个最好例证是,爱因斯坦在李约瑟正式表述此问题之前就讨论了此问题,并给出他自己的解答,而李约瑟后来得知后给予反驳。另一个有力的例证是,李约瑟正式提出此问题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参考资料中包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而冯友兰在这本书中包含了他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中所表达的观点。有资料表明,李约瑟读过冯友兰这篇文章并持有不同看法,而这正是他最初思考“李约瑟问题”的诱因之一。(参阅王钱国忠编:《李约瑟画传》)当然,不容否认的是,李约瑟对这一问题赋予了一定的新涵义。其新在哪里,是对还是错?“李约瑟问题”和先前的类似问题之间是何关系?
[15]
吴晓波在《李约瑟难题到底难在哪里》
[16]
写道,“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中国关于技术的发明主要起于实用,往往知其然而不深究其所以然。若与西方相较,中国许多技术发明的背后,缺少了西方科学史上的特殊精神,即长期而系统的、通过数学化来探求宇宙的奥秘。所以中国史上虽有不少合乎科学原理的技术发明,但并未发展出一套体用兼备的系统科学。”
[11]
[17]
李约瑟难题引发了关于中国为何被西方社会的科学和技术超越的争论。但是,该难题本身的前提就有疑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未高于西方,特别是科学,中国没有产生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只有零散的科学知识,偏重技术,缺乏理论研究。爱因斯坦就明确表示,由于中国既没有产生形式逻辑也没有产生实验方法,中国是不可能产生科学的。一些中国学者也指出,李约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过度拔高。
[18]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李约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8-09-26]
- 2. [著作]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8-09-26]
- 3.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约瑟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5-03-31]
- 4. 一位中国女子成就了李约瑟 .环球网[引用日期2015-03-31]
- 5. 李约瑟与李约瑟之谜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5-03-31]
- 6. 图文:毛泽东和李约瑟及夫人 .新浪[引用日期2015-08-24]
- 7.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引用日期2017-04-02]
- 8. 李约瑟博士 荣誉理学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引用日期2018-07-31]
- 9.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大英出版社,1943年版:第一卷
- 10. 李约瑟的成就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5-03-31]
- 11. 李约瑟和中国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3-31]
- 12. 同样炽热的中国情结与中国情史 谁误读了李约瑟 .和讯网[引用日期2015-03-31]
- 13. 英刊:李约瑟,改变西方对中国文明落后评价的人 .搜狐[引用日期2015-03-31]
- 14. 新出李约瑟传记评议 .南方周报[引用日期2015-03-31]
- 15. 冯友兰:爱因斯坦问题 从“李约瑟问题”谈起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3-31]
- 16. 吴晓波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5-05-21]
- 17. 李约瑟难题到底难在哪里 .新浪财经[引用日期2015-05-21]
- 18. 江晓原.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 ──纪念李约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市:中国研究生院科学院,2001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