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

(长江流域安徽省中部湖泊)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巢湖,曾称南巢、居巢湖,俗称焦湖。长江水系下游湖泊,位于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二市三县环抱,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平均宽15.1公里,湖岸线最长181公里多公里。最大水域面积约825平方公里,最大容积48.10亿立方米,最大深度0.98~7.98米,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1] 
湖水主要靠地面迳流补给,流域面积为12938平方公里,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舒城、无为等两市五县。沿湖共有河流3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兆河等。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然后在巢湖市城关出湖,经裕溪河东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长江。
巢湖主要名优水产有银鱼、秀丽白虾、湖蟹,三者被誉为“巢湖三鲜”。另外在鱼类资源中,湖鲚主宰着巢湖渔业的产量。红鲌、“四大家鱼”、鲤、鲫等鱼类都是巢湖优质鲜群种。
巢湖湖区非大旱年可全年通航。沿湖有巢县、散兵、槐林、马尾河、塘西、施口、中庙等港口、码头。
巢湖南可截天堑长江,北控“淮右襟喉”合肥,左与大别山形成犄角之势,右威胁古都南京。巢湖军事地位历来为“天下有事是必争之地”。建国后,刘伯承、陶勇等高级领导人,数次视察巢湖。历史上发生过许多知名的战事。
有关景区文化,请参阅:巢湖风景名胜区 [2-3] 
中文名
巢湖
旧    称
南巢、居巢湖,俗称焦湖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中部
所属水系
长江水系
跨越地区
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
排泄河流
裕溪河
平均宽度
为15.1公里
总计湖长
54.5公里
岸线长度
144.5~181公里
湖泊面积
560~825平方公里
湖泊容积
3.50~48.10亿立方米
平均水深
0.29~7.55米
最大深度
0.98~7.98米
河    长
宋国权 [4] 

巢湖湖泊地理

编辑

巢湖湖泊形态

位置境域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市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二市三县环抱。 [5] 
巢湖
地理参数
巢湖,总计湖长54.5公里。其中由巢湖闸至下杨村26公里,由
巢湖姥山岛一带湖面 巢湖姥山岛一带湖面 [6]
下杨村至中庙10公里,由中庙至井川圩18.5公里。最大宽度,为垂直于长度方向的相对两岸间的最大距离,当水位10米时,宽度为21公里。平均宽度,为湖水面积除以湖泊的长度,当水位12米时,面积为820平方公里,由此可以得出,湖泊平均宽度为15.1公里。
岸线长度:当水位为6米时,岸线长144.5公里;当水位为10米时,岸线长173公里;当水位为13米时,岸线长181公里。
湖泊面积:当水位6米时,面积为560平方公里;当水位8米时,面积为755平方公里;当水位10米时,面积为774平方公里,当水位12米时,面积为820平方公里;当水位13米时,面积为825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当水位6米时,水深0.29米;当水位10米时,水深4.09米;当水位13米时,水深7.55米。
湖水最大深度:当水位6米时,最大水深0.98米;当水位10米时,最大水深4.98米;当水位13米时,最大水深7.98米。
湖泊容积:当水位6米时,容积为3.50亿立方米;当水位8米时,容积为17.17亿立方米;当水位10米时,容积为32.52亿立方米;当水位工2米时,容积为48.10亿立方米。
湖底平均坡度0.96%。 [2] 
湖光之美、渔火之美 湖光之美、渔火之美

巢湖成因演变

巢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现代的安徽大陆,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带沉积了厚数千米的侏罗白垩系地层。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一带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前500~350万年),湖泊面积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巢湖形成初期,湖盆下沉趋势显著,表现了岬湾曲折见溺湖岸的特点。现代地图上10米等高线即为当时的湖岸轮廓,湖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原先在巢湖市(原巢县)城关附近的大沼泽窦湖早已消亡。白湖以及包括无为洲在内的广大滨湖地区,当时亦属巢湖水域。据史料记载,仅宋代以前的200多年间,湖泊面积就缩小了五分之一。原湖湾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们未围垦之前为巢湖四大湖湾,后经河川泥沙的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滩地。今日的湖盆自然形态已被人类活动所改造,然而在老三角洲圩区的河口仍然不断地生长着的三角洲使湖盆日渐淤浅。据计算每年约有200万立方米泥沙淤积在巢湖。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与航空相片解译,从1955~1979年的25年中杭埠河口三角洲围垦区的总面积约有62平方公里。除上述地段外,湖区其它地段的沿岸,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据分析,25年来岸线向湖区推进的最大水平幅度在80至100米左右,平均年发展速度尚不足4米。巢湖建闸后使巢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原有广大面积的滩地沉淹湖底,输入泥沙的蓄积增多,加剧了湖盆的淤塞。 [7] 

巢湖湖泊地貌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轮廓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由于其处于几个次级单元的交汇地带,各单元均有独立而又彼此影响的发展过程,反映在地貌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一、滨湖地貌
(一)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
这一地区包括柘皋河以西至撮镇一带。地质构造位于张八岭台拱范围。它受台拱两侧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控制,使龙泉山及其周围的丘陵成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型构造。丘陵顶高一二百米,它在第四纪末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和剥蚀,由变质岩组成的山坡切割强烈,沟壑密且峻,剥夷物质堆积于坡麓。由于近期掀升,河流侵蚀,形成高度分别为20~50米左右的阶地。区境在中下更新世时期是处在上升剥蚀阶段,现代烔炀一带仍有掀升迹象,地面剥蚀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二)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
区境系指柘皋——槐林一线以东地区。地质构造位于下扬子台坳。由于受三迭纪末印支运动以来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岭。其中银屏山一带有很好的石灰岩溶蚀地貌,山岭坡雒普遍发育有二级阶地;其中20米一级分布不广,发育较好的是50米左右一级。它是中晚更新世纪发育于砂页岩基础上,经湖水长期浸蚀而成的湖相砾石阶地或石质阶地。
(三)西部剥蚀壑丘阶地区
区境包括撮镇——槐林一线以西地区,地质构造位于江淮台坪和北淮阳地槽褶皱带结合部位,也就是前述两个板块的会聚部位。从印支运动以后,区境发生显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断裂地堑盆地。区内第四纪堆积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单一,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近期地表受拱曲掀斜运动的影响和水流的冲刷,形成岗冲交错,起伏不平的波状平原。区内水系短小,下切较深。河流与阶地向湖区呈显著倾斜。入湖河口三角洲圩口地区,全新世以来表现了显著沉降,地面高度约7~9米。
二、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于浸水的结果,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岛,洼地凹入内陆形成湖湾。巢湖湖岸按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是石质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较短,受风浪淘蚀,发育有浪蚀穴,如中庙嘴、槐林嘴、红石嘴,青龙嘴、黑石嘴、龟山嘴等;二是砂土质湖岸,这类湖岸由于土质疏松,透水性强,一般经湖流和波浪的短期冲刷,就可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岸线日趋稳定。巢湖多数湖岸属于此类型。三是粘土质湖岸。岸线平直少湾,属稳定型。它主要分布在烔炀河口以南至芦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带。另外,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带属一段沼泽湖岸。
三、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为0.96%,高程变化在5~10米之间,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湖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深水区集中在东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较东部浅,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来说入湖河口都发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带最为显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断淤塞。 [8] 

巢湖湖区气候

巢湖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控制区境的大气环流以西风环流及亚热带环流为主;此外,高空西北因西藏高原地形阻塞形成的西南低压也常进入区境。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活动积温在4500℃以上,有200天以上的无霜期,季节分明,年气温较差在25℃以上,年降水量1000毫米等值线通过区境。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热量条件丰富,无霜期长。
当巢湖水位在8米时,面积为755平方公里,容积为17.17亿立方米。由于水体热容量大,热量交换也较陆地多,故夏季湖体又是一个“热源”。另由于大量释放热量,从而对区域内的气候也施以影响。 [9] 

巢湖水文特征

一、水位
巢湖水位,随着入湖迳流量和湖面降水量的增加,水位
巢湖出湖口的裕溪闸 巢湖出湖口的裕溪闸 [10]
即趋上涨,加上巢湖另受长江江水倒灌顶托,故高水位的持续时间较长。
巢湖退水期一般从9月开始,年内水位变辐典型年份的情况是:1954年达6.48米,为历年最大值;1966年则只有1.44米,为历年最小值。此外,年内水位变化变辐在1959年以前较大,为6.48米到2.48米之间。1959年巢湖闸修建后,变辐减小,仅在4.92米到1.44米间。
巢湖多年平均水位为8.03米。年平均最大值水位为9.62米,发生在1954年:其次为9.41米,发生在1983年。年平均最小值水位巢湖闸建立前为7.11米,发生在1948年,巢湖闸建成后为7.23米,发生在1968年,次之为7.39米和7.46米,分别发生在1967年和1978年。
历年绝对最高水位为12.93米,发生在1954年。1956年6月科技工作者在湖心姥山岛考察,根据洪水痕迹推断1849年巢湖姥山岛后湾水位为13.57米;次之为12.29米和11.88米,分别发生在1983年和1969年。绝对最低水位,据原巢县水位站资料,现巢溺闸下游3公里处,1960年仅4米,1961年为4.12米,1956年和1958年均为4.32米。1969年以后根据巢湖闸水位站资料,1978年为6.47米,其次为6.54米和6.68米,分别发生在1967年和1966年。
巢湖水位,西岸高于南岸,南岸高于北岸,东岸最低,即湖面由西岸、南岸微向北岸和东岸倾斜。
二、湖水收支
巢湖湖水主要来源于各来汇河的来水量和湖面的降雨,集水面积合计9130平方公里,降水汇入100.46亿立方米。
三、含沙量
巢湖湖盆本身所形成的泥沙,一般来说为量不大,只在局部地区如下派河口、烔炀河至芦席嘴一带被风浪、湖流冲击产生的塌岸,以及泥沙被搅拌的现象才比较显著。
巢湖湖水含沙量主要来源于入湖水流中所挟带的悬沙,入湖河流主要有南淝河,派河,蒋口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其中南淝河、派河,杭埠河带入泥沙比重最大。
平面上含沙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西半湖大于东半湖,近河口处大于远离河口处。湖心处小,近岸处大;有水草处小,无水草处大,垂线上分布上小下大。
四、水温
巢湖水温多年平均值约为16.9℃,年际变化很小。年内水温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7月份水温最高,最低水温出现于1至2月。据资料统计,1963年水温极端最高值为35.4℃,极端最低值为0.2℃,年最大水温较差达35.2℃。
巢湖水温日变化不同水层略有不同,表层最高、最低水温分别出现在6时、15时左右,中层水温最高、最低值均较表层滞后一小时;而底层水温的周日变化则很不明显。表层水温日较差仅1.5℃,其余两层则更小。
五、透明度与水色
湖水透明度一般介于0.15~0.25米之间,相应水色为15~17号,即多呈黄褐色。实测透明度最大值为0.30米,出现在古泉岗附近;而下派河口却只有0.08米,为透明度最小处。巢湖湖水透明度与水色的基本状况是透明度小,水色浊,变化不大。按全湖分布来看,大致是东北部水域透明度较大,水色也较高,而湖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以及受风浪侵蚀比较严重的岸边、入湖河流河口附近,透明度较小,水色略低。
六、湖流
巢湖湖流的平均流速:一般介于0.02~0.07米/秒之间,最大流速为0.62米/秒,但个别地方也有零速出现。就平面分布来看,平均流速东半湖大于西半湖,而西半湖各入湖口附近又大于离岸较远的开阔区域,巢湖最大流速出现在姥山一中庙一线。垂线上的流速一般呈表层大,底层次之,而中层最小。底层流的类型基本和表层流相似,所不同的是底层流受湖底地形影响显著,以致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易形成一些局部环流。如从姥山以东至烔炀河一线,这里湖水最深,湖底有较大面积的狭长形深槽存在,所以该处出现了三个环流。这些环流的运动方向互不相同,中间一个呈逆时针运动。 [11] 

巢湖水系河流

编辑
巢湖位于长江水系的下游。湖水主要靠地面迳流补给,流域面积为1293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闸以上9130平方公里,闸以下3808平方公里,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舒城县无为县等两市五县。灌溉面积达400多万亩。
沿湖共有河流3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兆河等。入湖河流呈向心状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区内地势起伏不平,表现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巢湖水系分布很不对称,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等主要河全来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白石天河、南淝河为巢湖水系的主流,约占整个巢湖流域面积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小,有石山河、谷盛河、兆河、十字河、高林河等。巢湖水系之水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然后在巢湖市城关出湖,经裕溪河东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长江。

巢湖上游河流

南淝河发源于肥西县长岗乡,经董铺水库、合肥市区、肥东县建华、圩埂、唐小郢、杨墩、三汊河、板桥至施口入巢湖,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1618.5平方公里。其中合肥市芜湖路桥至施口30公里可以通航,是合肥市的唯一水运通道。南淝河大小支流有13条,主要支流有四里河、上板桥河、店埠河、长乐河等。
派河,发源于肥西县中部周公山,李陵山等丘陵地带,河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城西桥、上派、中派、下派入巢湖,全长48.9公里,流域面积584.6平方公里。河床上游弯窄流急,下游宽直流缓。枯水季节水深1米,主要支流有苦驴河、梳头河、王老堰河、滚子河、古埂河等,多为季节性河流。上派至河口常年通航。
杭埠河属天然河流。源于岳西县主簿园,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舒城县龙河口、马家河口至将军垱,下经庐江县境广寒桥于王四六渡下(左岸为肥西县),在大潭湾与丰乐河合流,汇新河再入巢湖,全长139公里。流域面积2070平方公里(不包括丰乐河)。
白石天河,又名白山河,发源于庐江北部金牛丘陵地带,向东北至三汊河左汇牛首河,再向右拐汇罗埠河,经南灵北注入巢湖,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843平方公里。白石天河系天然砂质河流。自高山尖至石头镇36公里称金牛河。石头镇至白山河口21公里称白山河,河道弯曲浅窄,上游泥沙流失严重。
兆河,属人工河流。原名操河,又称皂河、马尾河,全长13.6公里。清李恩缓《巢湖志·河汊》载;皂河在巢县马尾河内,相通可十数里,为曹操所开,水入巢。
柘皋河,唐宋时名石梁河,后随柘皋镇兴盛而改称柘皋河。源于桴槎山东雒,流经柘皋镇,至河口村入巢湖,全长37公里,属平原河流,沿线有夏阁河、中垾河汇入,流域面积540平方公里。
丰乐河,古称桃溪,清代称后河,又名界河。全长117.5讼里,流域面积2080平方公里。有南、北、中三源,均出六安境。原与杭埠河汇合,后向东延伸至大潭湾汇合,注入巢湖。 [12] 
塘串兆河,位于庐江县东北,流向由南向北,是沟通黄陂湖、白湖、巢湖的枢纽水道。河分三段:由缺口大桥下至白湖一段叫塘串河(原名大缺口、麻线河、荒草沟、塘缺河)约5公里;塘串河至姥山颈一段叫新河(系白湖垦殖后新开河),纵穿白湖农场,长15公里;自姥山颈至马尾河口一段叫兆河(原名皂河,系人工河),长12公里,是庐江与巢县的分界线。支流长河(又名盛桥河),源出二蛟子山,由西向东经盛桥镇入兆河,长21.5公里,集流面积85平方公里。顺港河源出东顾山东麓,过蜃山经董湾入新河,长11公里。白湖的东环圩河环绕东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1.3公里;西环圩河环绕西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3公里。东西环圩河,既是泄洪道、航运线,又是白湖农场与周围县的界河。
谷胜河,横穿庐江县许桥乡境,源出牌楼附近的无名山,系一独立小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巢湖,全长8公里。 [13] 

巢湖下游河流

裕溪河,又名运漕河,古称濡须水。西起巢湖东口门,东南至裕溪口入长江,全长77公里,是巢湖唯一的通江河流。沿途有清溪河、西河等较大支流,流域面积3808平方公里。 [14] 

巢湖湖区物产

编辑

巢湖鱼类

建国1949年10月1日后对巢湖鱼类的资源进行了三次调查,1963年收集鱼类标本83种,1973年收集鱼类标本67种,1980年收集鱼类标本78种。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已知巢湖共有鱼类94种,隶属1目、20科。
巢湖主要名优水产有银鱼、秀丽白虾、湖蟹,三者被誉为“巢湖三鲜”。另外在鱼类资源中,湖鲚主宰着巢湖渔业的产量。红鲌、“四大家鱼”、鲤、鲫等鱼类都是巢湖优质鲜群种。
1、银鱼
巢湖所产的银鱼主要是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两种,另外尚有为数不多的长江银鱼。银鱼是巢湖定居性鱼类,古称“脍残鱼”、“王余鱼”、“白小”等,巢湖银鱼历来被誉为“鱼类皇后”,它不但体形体色美观,且骨软无刺、鲜嫩可口、营养丰富,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20世纪70年代以前,巢湖每年产银鱼50~80吨。70年代后期,由于采取了调整捕捞期,改革渔具渔法,保护产卵亲鱼等措施,使银鱼资源逐年增长,1985年产量达275吨。巢湖银鱼的冰冻小包装,还出口德国、美国、日本等国。
2、湖鲚
是巢湖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历来在巢湖鱼类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湖鲚游速甚快,肉细嫩,肥而不腻,与鲥鱼各有千秋。每年6至7月是湖鲚繁殖盛期。幼鱼生长速度很快,3个月左右可长大成鱼,所以捕捞生产主要集中在10、11两个月。湖鲚除少量鲜食外,大部分晒制成干品运销全国各地。
3、翘嘴红鲌
翘嘴红鲌是巢湖大型经济鱼类的优势鱼种,其产量占巢湖大鱼总产量的38~50%,是构成巢湖大鱼产量的主体鱼。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酷捕滥捞”,“白鱼”资源显著减少。巢湖开发公司成立以后为提高“白鱼”产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1年人工繁殖“白鱼”,获得成功,为增殖“白鱼”资源,开发巢湖水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4、湖蟹
湖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江蟹,俗称“螃蟹”、“毛蟹”,是巢湖名贵水产之一。巢湖建闸前,每年春季大批毛蟹幼苗经裕溪河入湖生长。自20世纪60年代裕溪闸和巢湖闸建立以后,幼蟹回游受阻,不能进入巢湖。1972年以后,巢湖开发公司每年向巢湖人工投放蟹苗和幼蟹,使巢湖的湖蟹仍能保持一定的产量。由于长江口蟹苗资源的日益枯竭,巢湖的湖蟹生产濒临危机。进入20世纪80年代,水产科技工作者,在人工繁殖蟹苗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安徽滁县水产研究所的人工淡水蟹苗育种已获得成功,给巢湖的湖蟹生产带来了生机,巢湖每年产蟹约15~30万斤。
5、秀丽白虾
秀丽白虾简称白虾,俗称巢湖白米虾,是巢湖水产中的珍品,在巢湖的虾类组成中,约占80%以上,为优势种群。白虾壳软肉嫩,其味鲜美,由于它分布于敞水湖区,产量高,又是巢湖许多鱼类的重要饵料。巢湖白虾年捕获量约百万斤左右。20世纪60年代,巢湖白虾曾运销国际市场。巢湖白虾能够加工制成虾干、虾米,白虾的籽可以加工成虾籽。虾米又叫湖米,巢湖是中国湖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15] 

巢湖水生植物

巢湖水生植物已知122种,其中浮游植物72种,水生维管束植物50种。在50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中,分别隶属42属28科,其中蕨类植物4种4属4科,双子叶植物28种28属17科,单子叶植物18种17属7科。1954年以前,巢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相当丰富,种类也较多。1954年大水之后,水生维管束植物近乎灭绝,由于保护得当,1960年前,巢湖水生维管束植物面积为30万亩左右。196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再行调查时,在湖中仅采到5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978年仅有4700亩左右。1981年根据实际考察和调查,已恢复到29800亩,约占巢湖水面的2.51%。挺水植物主要为芦苇、荻、茭笋、红草、酸模叶蓼、水蓼等。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主要集中在大兴圩、兆河口、东口门—巢湖闸—龟山等地。植物积类有菹草、竹叶眼于菜、黑藻、苦草、荇菜等。 [16] 

巢湖鸟类

巢湖沿岸有大面积圩区的水田和沼泽地,冬季和春季以扇尾沙雉、凤头麦鸡和红脚鹤鹬为优势种;白腰草鹬、林鹬、青脚鹬、泽鹬、乌脚滨鹬、尖尾滨鹬、红嘴鸥等为常见种;苍鹭、大白鹭、赤麻鸭、灰斑鸻、大沙雉、针尾沙雉等为稀有种。夏季以池鹭为常见,偶见小白鹭、剑鹭、灰头麦鸡等。
  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在裸露的湖滩浅水处有大量的水鸟活动,但种类不多,以环颈鸻、红嘴鸥为优势种;苍鹭、扇尾沙雉、白鹡鸰、银鸥为常见种;黄鹡鸰、凤尾麦鸡为稀有种。风浪较大时,湖滩及浅水处很少有水鸟活动。夏季由于雨水渐多,入湖河水量激增,湖水显著上涨,湖滩面积骤减。在有限的裸露湖滩上只能见到大量的金眶鸻和少量的鹡鸰。芦苇荡中则只见到大量的大苇莺,偶见苇鹀。
  湖区水面水鸟甚少,只偶见少数鸭类。但在鸭类迁徙期,可见大群野鸭在湖面活动。冬季湖区水面上空,尤其是湖湾港汊上空有大量在此越冬的红嘴鸥和银鸥。 [17] 

巢湖军事地位

编辑
巢湖是长江北岸的军事要地。军事家认为,北方军队南下由江淮之间渡江,要道有两个:一是江苏浦口,另一个就是巢湖。巢湖水系延伸整个皖中,形成皖中水网,上接淮河,下达长江。占据巢湖,对长江中、下游构成威胁;可以“窥天堑,南都(南京)危矣!”由巢湖南下长江,可跨江南进,可顺流而下,可溯江西征。巢湖有一个长江入口——裕溪口,“正扼其(指长江)中,东西两关又从而辅翼之”,“虽有十万之师,未能寇大江”(见康熙《合肥县志》)。曹魏雄劲之旅,驰骋北方无敌,却因巢湖而终不能跨江。
巢湖是省会合肥天然屏障。合肥史称“淮右襟喉”,军事地位异常重要。市南为湖,控制着水上通道和南方一面。南宋抗金将领赵善俊指出:“合肥恃巢湖之险,以通。由江南北伐进江淮,必先经巢湖而方能北上。孙吴即因此而“六围合肥不成”。巢湖虽不直接通长江,就长江而言,它是接近前线的后方。水域宽阔,湖中有岛,是水军聚集训练的优良场所:流域是天然的粮仓,都为建立军事基地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南梁荀朗,明末张献忠,以及人民解放军,都曾以湖为军事基地。巢湖南可截天堑长江,北控“淮右襟喉”合肥,左与大别山形成犄角之势,右威胁古都南京。清末李鸿章说:“全皖之险为湖”。巢湖军事地位历来为“天下有事是必争之地”。建国后,刘伯承、陶勇等高级领导人,数次视察巢湖。 [18] 

巢湖湖区航道

编辑
巢湖湖底高程4~4.5米,常水位7.5米。支流有柘皋河、派河、
巢湖闸 巢湖闸 [19]
丰乐河、杭埠河、塘串至兆河、白石天河。湖区有施口至巢县东门口、兆河口至巢县东口门、施口至中庙、施口至下派、施口至兆河口门、施口至三河口门六条航线,总长225公里;其中施口至巢县东口门为合裕航道中段,穿湖长53公里。
1959年巢湖节制闸未建以前,巢湖水位无法控制。雨季或洪水期,江水倒灌或湖内洪水上涨,东口门水流顺逆不定,水流湍急,过往船只必须采取人力背纤或拉溜,才能越过急流。枯水期湖水下泄,上行船舶也要拉溜入湖。建节制闸后,巢湖湖区航道水位年均控制在7.5米左右(吴淞基面),非大旱年可全年通航。沿湖有巢县、散兵、槐林、马尾河、塘西、施口、中庙等港口、码头。主要来汇河流有南淝河、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和柘皋河,都可常年通航,经巢湖东口门入裕溪河直下。 [20] 

巢湖湖区生态

编辑
历史上巢湖四周层峦叠嶂,树木苍翠,湖水清澈,鱼虾满湖。由于巢湖是一通江浅水湖泊,加之具有大面积的沼岸草滩和水生植物,为洄游及半洄游性鱼类提供了良好的产卵繁殖与肥育场所,也为定居性鱼类创造了适宜的栖息条件。因此水产资源丰富,以“日出斗金”著称。
到20世纪90年代,流域林木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6.7%。林地有所增加,但60%为幼林和稀疏林,砍伐量大于生长量,木材蓄积量仍在下降。水生植被覆盖率民国20年(1931)前约为30%,五十年代初覆盖率约为10~20%。1954年大水湖区植被几乎淹没殆尽。20世纪六十年代初,计约2万余亩,其中沉水及浮叶植物则仅呈点状分布,数量甚微,后又经1969年大水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人为破坏,至1978年统计,湖区植被仅剩4700余亩,只占湖泊面积的0.4%。
1959年和1960年先后修建了裕溪闸和巢湖闸后,人为地切断了巢湖唯一的通江河道,每年一般在3~8月关闸,以防江水倒灌,此时正值洄游性鱼类的溯江产卵季节,也是长江鱼苗的汛期,江湖隔绝,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和长江鱼苗倒灌入湖的机会,同时,渔业资源的过度掠取,使巢湖鱼类群体补充来源大大减少,因而导致鱼类区系组成改变和渔获产量的急剧下降。建闸后,渔获物中青、草、鲢、鳙大大减少,三钱鲲、河鲀、胭脂鱼、鲥鱼、鳗鱼等洄游性鱼类濒临绝迹。建闸前,1952年“四大家鱼”产量达250万斤,占渔获量的31.3%,1960年增加到90%,1963年锐减,只占总渔获量的15%,1980年全部大鱼产量也仅占总渔获量的20%。
由于土地面积的缩小,人口增加,加之建国后长期“以粮为纲”,沿湖农民为了获得足够的土地,自发和有组织地扩大了对湖泊的围垦。巢湖的人工围垦可以追溯到1700年以前,原来的湖泊有360多个天然湖汊、湖湾都被历代所围垦,仅清代沿湖围垦总面积就达到62.8万亩。建国后仍有分散的小面积围湖造田。人工围滩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改变了湖泊自然形态。肥西县的滨湖,庐江县的北闸、同春,巢湖市的龟山、散兵、花塘等围垦区,原来都是较好的湖滩、湖湾,也是水草较多、饲料丰富的鱼类产卵场所,围垦后草滩遭到严重破坏。 [21] 

巢湖名胜古迹

编辑

巢湖湖上景区

姥山,距湖北岸的中庙3.5公里。山上有古塔、古庙、古船塘。
中庙—姥山 中庙—姥山 [22]
1982年,山上新建“望姑”、“虎山”、“望姥”3个亭子。
文峰塔,耸立于三山之中,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塔身由条石垒砌而成,八角飞檐和塔顶均系砖瓦砌盖。塔共7层、135级,高51米。塔门刻有“云梯”二字。二层门顶刻有吴毓芬的姥山歌,清晰依旧。塔内砖雕佛像802尊,李鸿章、刘铭传等所题石匾25幅。塔中四壁假门。塔是为显赫人文而修,故名文峰塔。传说,登塔可更清楚地看到儿山(即孤山),所以又名望儿塔。
圣妃庙,原为祭祀主湖女神的古庙,始建于晋朝。唐罗隐诗中有“临塘古庙一神仙,绣幌花容色俨然”,即指此。清末随续建文峰塔重修,命名“巢湖古庙”。目前正在整修,还原名“圣妃庙”。
古船塘遗址,在山南侧,旧称“南塘”,是天然避风港。元末俞通海等率水师结寨姥山时修建。船塘全用石头垒成,历经500多年的风摧浪击,依然可见。
鞋山,距姥山西侧不远的水中,有两块巨石,两石相隔无几,形似木履,故称作鞋山。
中庙,位于湖北岸的中庙镇,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庙。因庙处于合肥至巢县(今巢湖市)之途中,故名中庙。也作忠庙,又称太姥庙、圣妃庙。后来也祭奉碧霞元君(传为泰山玉女)。
四顶山,古有“庐阳一郡胜境’之说。山临湖座落,四峰相连,得名四顶。传闻古仙魏伯阳铸鼎炼丹于此,所以旧称四鼎山。唐朝有僧人建寺于山上,宋时改建称庆和寺,明代称朝霞寺。寺门有一幅对联:“山势东来犹望蜀,湖波西下欲吞吴”。著名学者方自勉隐居此山时,建朝霞书院以授学。现在山上寺庙书院皆毁,遗址尚可辨认。四顶山上有“四顶朝霞”景观。
巢湖闸,1962年建成。闸上的“巢湖闸”三字,是刘伯承元帅来巢湖视察时亲笔所题。

巢湖沿湖风景

牡丹花、仙人洞。巢湖南岸银屏山山下有一块谷地,谷地北壁犹如刀削斧劈,高约五六十米,陡峭似屏。壁间岩石峥嵘,怪松盘节,壁上一株牡丹扎根石缝,花下岩上刻有“银屏奇花”四个遒劲豪放的大字。每逢谷雨前后,牡丹吐苞开放,奇葩妖妍。相传“花开三枝主干旱,花开五朵兆丰年”。花开时节,观赏者络绎不绝。
牡丹花下有一洞,称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成仙之地。银屏山上,古龙兴寺原有99间半建筑,素有“北九华”之称。现爱国华人捐款修复一座大殿。
笑泉,在湖南岸的笑泉行政村,距湖约10余里。泉系天然泉眼,水清甘冽,泉底卵石如珠,泉周用山石垒起。旧志载:“人笑语喧哗,则琼珠上泛,倍觉喷涌”。“人默泉无声,人笑泉大涌”。笑泉,一名吕仙泉,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飘游四海,一日来到此地,山青水秀,使他流连忘返,忽然觉得口渴难忍,于是拔出宝剑,就地一点,呼声“酒来”,剑出酒涌。吕仙饱饮之后,更觉胜过琼浆玉液,高兴得哈哈大笑。酒泉听到笑声,便流得更加欢畅。
北龟山,在巢湖市东侧,近湖口,高126米。山与湖南岸的桃溪嘴(今张家户)隔湖相对。桃溪嘴远看如长蛇蟠踞。山嘴一南一北,向湖中伸延,形成了龟蛇锁长湖之势,所以古代称龟山为一府要镇。
南龟山,在湖南岸,距湖3公里,形状也酷似巨龟。山上原建有文笔峰,与北龟山龟头相对。两龟山各建一阁,可清晰对望。
楚歌岭,巢湖南岸散兵镇的东南,当地有项羽兵败楚歌岭的传说。
“三上将”故居,著名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张治中和共产党的李克农将军,合称“巢湖三上将”,他们的故乡都在巢湖北岸。冯玉祥将军的原籍为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张治中将军祖籍为巢湖黄麓区洪家疃。现在冯、张将军的故居,已被整修一新。
丁汝昌墓,丁汝昌死后遗体运回故里,安葬在湖南龙骨山侧的小鸣山顶。墓地背靠青山,面向巢湖,四周环境幽静,自然风光优雅。
东关偃月城,建于三国时期,当时巢湖是魏吴交界之地。东关是巢湖口,魏吴两军屡战此地。汉建安十七年(212)吴将吕蒙临水建坞。东吴黄龙元年(229)至次年,吴将诸葛恪在濡须河石梁上筑大堤,即东兴堤、隔濡须水与七宝山的西关相对。并在七宝、濡须两山沿河修筑两城。两城形同新月,称偃月城。东关偃月城北控巢湖,南扼长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东关西北端,有一高墩,地势雄峻,前临濡须水,后靠濡须山。传为吴魏对垒时的“点将台”。再往北有“散马滩”,说是孙吴练兵和牧马的地方。
银山猿人遗址,位于湖东南,属巢湖市岱山乡银山村,离湖约5公里。山高16米,实为石岗,呈馒头状,是石灰系灰岩构造,猿人化石发现在山上溶洞中。在溶洞和岩石的表层,还有许多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堆积物。银山猿人遗址和邻近的和县猿人,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期人类演化、古猿人的南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神墩文化遗址,传说中神人居住过的地方。为高约5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的高台土墩。神墩文化遗址,在湖南岸,位于巢湖市槐林镇东侧,遗址尚来完全发掘,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点,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23] 

巢湖水利概况

编辑

巢湖湖区治理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庐江县大旱,农民在巢湖湖滩筑新三、新兴两圩。据清顺治《庐江县志》记载,清200多年间,沿巢湖围垦面积628万亩。
1955年、1960年,分两次在巢湖市中一带进行联圩,建成中联圩,将原来长69公里的圩堤缩短为沿湖圩堤10.2公里。1955年,又将巢湖市区南部19个小圩联成一体,建成南大圩,沿湖堤防缩短至5.6公里。1958年编制的《巢、滁、皖流域规划》中,提出兴建巢湖闸,主要用于防洪、蓄水和发展航运事业。1963年完成扩大初步设计。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设计,巢湖闸工程指挥部施工。1959年11月开始挖基,1960年12月拦河坝合龙,1961年3月公路桥通车,4月节制闸放水,5月船闸通航。整个工程由节制闸、船闸、鱼道、上下游引河及导流堤、封闭堤、拦河坝组成。巢湖闸工程于1962年12月竣工,1964年7月验收。节制闸为胸墙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共10孔。单孔宽5米,闸上最高洪水位为13.35米,闸下为12.65米,相应泄量870立方米每秒;汛期倒灌最大流量680立方米每秒,灌溉最高蓄水位8.5米,相应蓄水量2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7.5米,相应蓄水量13.8亿立方米。防洪、排涝效益分别为260万亩和35万亩,灌溉540万亩。船闸为三级航道,通航能力1000吨。整个工程累计完成土方178.5万立方米,石方3.14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838万元。
1981年,兴建巢湖城区防洪工程,实行保城护圩综合治理,对周围十几个小圩进行联并,使沿湖堤防缩短至4.7公里。1983年洪水后,沿巢湖圩堤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高加固。各县主要圩堤的险段都进行了砌护,堤顶高程都在12.0米以上。 [24] 

巢湖引巢灌溉

建国前,沿湖堤引水灌溉和排涝基本靠人力,主要工具是龙骨车。1958年“大跃进”时期,肥东县曾于干旱年份用水车将湖水提到20~30米高程。由于旱年湖水低浅,提水十分困难,沿湖有“家住巢湖沿,望水干断田”的民谚。建国后,从1951年第一个机灌站龙塘机灌站兴建开始到1963年,沿湖各区共建成机电灌溉站56座。发展到20世纪七十年代,沿湖县市都建立了各自的引巢灌区。庐江、肥东两县的引巢灌区已于淠史杭灌区交错起来,相互补济。据1978年调查,滨湖的24个乡就有机电站64处。据1985年各县市水利年报表统计,沿湖三县二市引巢灌区共建有机电排灌站491处676座,(676座不包括合肥市郊,其中肥东40处109座,肥西157处173座,庐江79处117座,巢湖市169处277座。合肥市郊46处),共装机1531台约10.3万千瓦(其中肥东373台约3.13万千瓦,肥西293台约2.55万千瓦,庐江301台1.72万千瓦,巢湖市453台3.1万千瓦,合肥市郊121台8145千瓦),受益面积198万亩(其中巢湖市60万亩,肥东56万亩,庐江49万亩,肥西23.7万亩,合肥市郊9.3万亩)。
20世纪末,巢湖流域有耕地总面积660万亩,需要巢湖供水的包括引江入巢途径的灌溉面积共434万亩,连同抽巢湖水灌到池河、滁河上游的46万亩,共计480万亩。其中巢湖闸以上285万亩,闸以下195万亩;按地形划分,巢北丘陵185万亩,巢南丘陵85万亩,圩区210万亩。巢湖现有供水面积330万亩,占总流域耕地的68%,其中巢北丘陵124万亩、巢南丘陵45万亩、圩田161万亩。需要直接提引湖水(闸上)灌溉的农田,江淮分水岭以南有丘陵地206万亩,沿湖河有圩田69万亩,总计285万亩,其中有198万亩可旱涝保收。 [25] 

巢湖水利工程

一、巢湖闸
位于巢湖市区西南的巢湖口和裕溪河连接处,是一项控制巢湖水位、通航、渔道、公路的综合性工程。闸由安徽省水电厅设计院设计,1959年10月开工,1962年12月竣工,1964年7月验收使用。总投资838万元,完成土方178.50万立米、石方3.14万立米、砼方1.5万立米。巢湖闸枢纽工程由节制闸、船闸、上下游引河、渔道、公路及导流堤、封闭堤、拦河坝等组成。节制闸有10孔,各宽5米,闸室长14.5米,闸身总宽73.12米,闸底高程米,桥面高程21米,闸基地质情况良好,系致密泥砾层,承载力可达30吨/平方米。
船闸室长195米,宽15米。上闸首底高程4.5米,下闸首底高程3.5米。上下游航道底宽皆50米,上游直段160米,下游直段750米。上下游导航墙长20米。河底高程3米。通航能力1000吨级,为三级航道。
上下游引河河底高程3米,底宽70米,边坡1:3。上游引河长280米,下游长2200米。封闭堤顶高程12米,拦河坝顶高程11.5米,顶宽5米,长190米,系均土质坝。导流堤上游顶高程14米,长380米;下游顶高程13米,长440米。鱼道是1976年增建,但由于伸入湖中约300米地段尚未挖通,所以一直未起作用。
该闸核校标准在300年一遇。泄洪水位闸上14.48米,闸下13.5米。设计最大泄量870秒立米,控制面积9130平方公里(闸上),使湖正常蓄水位在7.5米,最低不下7米。现有效防洪面积260万亩,排涝面积35万亩,灌溉面积540万亩,年通航50~60万吨。
巢湖闸鱼道自建成以来,没起到实际作用,急待重修。该闸设计最大泄量为870秒立米,实际最大泄量780秒立米,不适应巢湖汛前腾空和汛期抢排的需要。该闸顶为路面,是巢庐、巢无公路的必经地,路面6.5米,需待加宽。
巢湖闸与湖水入江河道上的裕溪闸联合控制运用,组成巢湖、裕溪河梯级水利枢纽。
二、裕溪闸
位于裕溪河入江口。1969年建成(鱼道1972年建成),防洪标准在300年一遇。过闸流量1400秒立米。现有排涝面积220万亩,灌溉面积328万亩,防洪面积260万亩。船闸通航能力为两只1000吨驳船。鱼道总长250米,净宽3米,设计正常水深2.5米。大鱼道孔2米,小鱼道孔1米。有大鱼道隔板96块,间距2.4米;小鱼道隔板192块,间距1.2米,隔板净高3米。
该闸汛期防洪,控制闸水位7.5~8米,以利灌溉。枯水期间上蓄水位控制在6.5~6米,可保全年通航。
三、兆河闸
位于巢湖市沐集乡西北和庐江县七里乡东南的兆河上。1956年12月为防江洪灌入巢湖而建,次年8月竣工。总投资72.30万元,完成土方5.1万立米、石方5952立米、砼方3193立米。闸有3孔,各宽9.3米,闸室长20米,闸底高程6米,闸身总宽35.9米,上游引河底高程6米,下游引河底高程5.9米,附近堤顶高程17.50米。
兆河闸设计水位差5.5米,最高防洪水位,闸上16.5米,闸下11米。设计最大泄量260秒立米。闸既防洪水入湖又控制湖水倒灌,保障上游尤其是白湖农场耕地的排灌。当闸中孔水平时,可通航无阻,水位有落差时,通航会有危险。 [26] 
四、湖堤
巢湖修筑湖堤始于三国时期。随着历代的围垦,湖堤不断伸向湖心。巢湖通江蓄洪,湖堤对四周圩田的保护尤为重要。康熙《巢县志·水利》载:沿湖“有圩岸、闸、坝以止水,其为民利莫大焉”。现今的巢湖堤岸多兴修于清代和民国年间。据《安徽通志稿·水工考》载:清道光年间建的同大圩堤长5400多丈,“捍御巢湖山洪水”,关系4500多亩农田的安危。现合肥市郊东大圩原也滨湖,堤长5900多丈。巢湖市的武城圩(属中垾联圩),堤长43里,“捍御巢湖水”,护田1.4万多亩。伍家圩堤长8里,贾塘圩堤长7里,都阻防湖水。
建国前的湖堤修护,除加高培宽外,还在沿湖种植芦苇、柳树,以挡湖浪冲击,培植皮,以固堤身。有的圩区还组织轮修。清末民初,巢湖市中垾一带圩区,每圩分几甲,甲分十排,轮流兴修。也有少数绅士捐资修堤,清巢县绅士温金波捐资修中垾圩堤。用石条砌护,糯米拌石灰嵌缝,在修筑堤防时,并能因地因水制宜,以防湖浪。清初巢县绅士集资修筑的贾塘圩堤,以地势水势的不同,使堤段曲曲折折,以避湖浪的直接冲击。沿湖圩区农民,遇大洪年月,便突击抢救。由于堤防长,人力物力有限,一遇洪汛,尤其是春季湖水汛涨,水位一高,十圩九破。
建国后,各圩堤逐年培固加高,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沿湖圩堤堤顶高程都超过1954年洪水线1~3米。圩堤虽有增高,但1969、1980、1983等年大水仍有许多圩堤崩溃。以后各县实行联圩缩短堤防来提高防洪能力.现沿湖已近20个联圩,共缩短防线40公里。
巢湖风浪常呈一种卷形浪,对堤岸冲刷力很强,土堤经不住长期冲击。清初建贾塘堤时就曾“以甃石于外,土石其中”。建国前除有贾塘、肥西的造福、莲花等圩有部分砖石砌护外,多为土堤。建国后,对一些主要险段都进行砌护。1983年洪水后,按20年一遇标准,加高砌护。20世纪末肥东各堤、各县联圩及其它主要圩堤险段都进行了砌护。主要圩堤顶高程都在12米以上。达到20年一遇标准。 [27]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 1.    禇永海,李建成,姜卫平,张燕.大气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第25卷第4期-利用Jason-1数据监测呼伦湖水位变化(中图分类号P322.2,文章编号1671-5942(2005)04-0011-06):武汉大学,湖北省地震局,2005:12
  • 2.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自然环境 湖泊形态 .
  • 3.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中安在线 [引用日期2014-02-19]
  • 4.    省级河长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引用日期2017-09-07]
  • 5.    巢湖  .华夏经纬网[引用日期2014-02-19]
  • 6.    安徽巢湖·四季风光  . 风景网[引用日期2014-02-19]
  • 7.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自然环境 成因演变 .
  • 8.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自然环境 地貌 .
  • 9.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自然环境 气候 .
  • 10.    巢湖加强疏导因暴雨滞留的船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14-02-19]
  • 11.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自然环境 水文 .
  • 12.    水文  .六安市政府[引用日期2014-02-17]
  • 13.    庐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庐江县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5 :第二章 自然环境 二级目录:第四节 水文 第四节 水文 .
  • 14.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自然环境 水系 .
  • 15.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物产 鱼类 .
  • 16.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物产 植物 .
  • 17.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物产 鸟类 .
  • 18.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军事 .
  • 19.    巢湖闸  .安徽省合肥市老科技工作者协[引用日期2014-02-19]
  • 20.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航运 航道 .
  • 21.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环境保护 生态变迁 .
  • 22.    中庙—姥山  .巢湖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19]
  • 23.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名胜古迹 .
  • 24.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水利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长江与新安江治理 长江支流及湖泊治理 巢湖水系.
  • 25.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水利 引巢灌溉 .
  • 26.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水利 节制闸 .
  • 27.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 .安徽省志 山湖志 巢湖志 :方志出版社 ,1999-01 :水利 圩堤 .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