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冠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东方之冠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这个馆是斗拱形的特点,它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在中国馆里面有31个省区市的展区,港澳地区也来参加中国馆的展示。中国馆也是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将永久地保存。2010年,“东方之冠”这个半悬的红色斗拱状巨大建筑矗立在上海浦东世博会规划核心区。2007年12月18日,造价达到15亿元、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中文名
东方之冠
开工时间
2007年12月18日
竣工时间
2009年9月
总建筑面积
16.01万平方米
设计师
何镜堂

东方之冠简介

编辑
英国伦敦的水晶宫,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比利时布鲁塞
东方之冠 东方之冠
尔的原子球馆……都是历届世博会为举办地留下的标志性建筑。而黄浦江畔,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将留下怎样的建筑呢?
2007年12月18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开工建造,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东方之冠,也首度公布于众。“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兼总建筑师何镜堂院士昨天在开工现场讲述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为中国馆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中国馆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今年4月25日,中国馆建筑方案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公告一出,立刻得到积极响应。截至6月15日,共收到344件应征方案,经过层层筛选,最有冲击力的3件作品脱颖而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上提炼。”何镜堂院士告诉记者。这个综合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院各家方案之长的中国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建筑概况: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地理位置:位于世博园区A片区,世博轴东侧,从世博园区浦东主入口一进场就能看到这座宏伟的建筑。
2008年11月28日土建结构封顶,
建成后的中国馆,由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国家馆、3万平方米的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整体效果形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地区馆“水平展开”,把地区馆用基座平台的形态映衬国家馆。层层出挑的造型,在夏季可形成上层对下层的自然遮阳;中国馆的外墙将选用可利用太阳能的合成材料;景观设计加入了小规模人工湿地,可实现循环自洁,成为生态景观。

东方之冠方案介绍

编辑
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细细品味,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炼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鲜气息——

东方之冠中国红

中国馆大面积地采用了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东方之冠体承天地

中国馆组成中,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
东方之冠 东方之冠
“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高耸于上,宛如华冠;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是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东方之冠斗冠造型

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东方之冠规回统一

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规”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自然本质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这正是故宫中空间秩序的由来。
“回”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这正是江南园林的空间秩序。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在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
一方面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一方面又要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融合“古”意“新”风的中国馆肩负着诸多使命。它能否成为黄浦江畔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东方之冠展示主线

编辑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东方之冠 东方之冠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 ,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东方之冠设计团队

编辑
“东方之冠”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领衔的团队设计的。

东方之冠设计理念

编辑
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设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梦想。这样“重量级”的场馆,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兼总建筑师何镜堂院士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 。”目前,这个综合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院各家方案之长的中国馆,正是以整体大气的建筑造型整合了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
简单来说,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具体来讲,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从浦江对岸远眺,其气势有城郭墙垣之威武;从世博轴上近观,其形态如楼台门第之高耸。若沿江而下,轻舟渐近,则可见国家馆以浦东陆家嘴现代建筑为背景,雄踞浦江之滨。
而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它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出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为休憩设置的小品表面,则镌刻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与进取。
何镜堂院士说:“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展现了中国文化、东方哲学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
但是,作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它不仅仅肩负着文化表达的功能,还必须有效诠释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一个建筑,应该如何表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
面对2010年已经在中国本土举行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已经递交了一份以建筑来表述的“环境宣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环境与能源问题是摆在所有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课题。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为此,中国馆极度重视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方面的探讨与贡献。
据介绍,中国馆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共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在规划和群体整合层面,中国馆力争实现靠近世博轴,使中国馆与世博主题馆部分设备资源,能够形成共享与协调。
第二部分,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国家馆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这些措施将使中国馆比国家要求进一步节能近10%。
第三部分,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第四部分,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何镜堂院士希望,这座中国馆,能把中国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居文明给予形象化的表现。
一方面要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又要表达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肩负诸多“使命”的中国馆,还有没有能力关照到国际性的审美?还能不能吸引世界的目光?对此,何镜堂院士自信满满。
他笑着给记者列出三大理由:首先,中国馆为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空间。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根据设计,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能够自如地引入各种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除此之外,始于中国馆南面的广场和公园,拾阶而上的平台,地区馆周边自然折转的空中游廊以及中国馆园等,都以舒展怀柔的亲切,展现着和谐的人文关怀。
其次,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转译。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第三,中国馆选择了容易被世界理解的中国元素。如中国馆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地区馆在建筑边界上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软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等。
时间会对任何建筑有最公平的考验。我们期待着,黄浦江畔的“东方之冠”尽情展现上海海纳百川的情怀,气宇轩昂地印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长久地成为面向世界的一个中国舞台。

东方之冠建筑特点

编辑
“东方之冠”——中国馆 “东方之冠”——中国馆
1、建筑结构合理
国家馆高63米,形成城市雕塑,体现中国馆的标志性;地方馆高14米,水平展开,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国馆建筑总体采用不对称平衡结构,体现和谐、稳定之意。
2、建筑功能完善
国家馆地上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三个层次,33米标高处为国家馆门厅和服务区等,39米标高以上为国家馆展厅,以平面展馆(1.3万平方米)为主,辅以坡道和连接踏步,能满足多种手段展示中华文明的布展需要。省区市联合馆地上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2.4万平方米,净高10.5米,满足31个省、区、市各6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需要。除展览空间外,中国馆还配置了入口大厅、多功能厅,及会议室、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
3、交通组织便捷
中国馆四面均有出入口。多部自动扶梯、垂直电梯通达国家馆展厅及屋顶公共活动平台。地方馆周边设置货运通道,四边开门,便于布展时集中货流的出入。地方馆顶部平台通过台阶通道与北面贯穿世博园的高架步道相连,便于人流疏散。
4、景观设计典雅
中国馆的景观设计采用中国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周边营造数个景观园林。地方馆屋顶公共活动平台采用九宫格和江南园林相结合的景观设计,上承国家馆斗冠顶部九宫格布局,下接景观园林典雅风韵,使中国馆景观设计更具层次丰富的立体感。地面景观园林通过南北广场分别延伸到基地南北面的公共绿地,融入世博园整体景观之中。
5、中国元素丰富
(1)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标志性的斗冠形象,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2)地区馆外墙和内部装饰运用叠篆手法,以地名点缀,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亦体现中国文化意境。
6、节能环保技术
中国馆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多种节能环保技术,结合被动式节能措施,如自遮阳体形、自然通风、采光等,和主动式生态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屋面、冰蓄冷技术等,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含量。

东方之冠地理位置

编辑

东方之冠相关图书

编辑

东方之冠图书简介

东方之冠,
作 者:黄卫宋春华杨雄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开 本: 12开
I S B N : 9787807404606
定价:¥320.00

东方之冠目录

前言
征集方案规划设计条件及示意图
实施方案
东方之冠
优秀作品(3件)
中国器
镌刻时空·铭记中国
腾飞的巨龙
入围作品(5件)
方正同心·盛世中华
龙鳞凤羽·时空锦
版图空间
交流作品(51件排名不分先后)
后记
附录:应征名录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
语言 建筑 地理 地点 书籍